“胸外”超牛,完成世界首例心脏移植术
枪击病人多,学生临床机会多
上学、读书、考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进而摆脱贫困,成就理想,这是很多中国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注定必须选择的路。在南非,这方面和国内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考上一个好大学,哪怕是一所普通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却不那么容易实现。 晚报首席记者 郭韬略 约翰内斯堡文图报道
“公立”和“私立”有天壤之别
黑人大多只能上公立学校
中午,索维托,一所小学门前,刚刚放学,一大群黑人孩子唱着跳着走出学校大门,这样的时光对于他们来讲是快乐的。但从人的一生的长远来看,这样的快乐非常难得,上学,对于黑人孩子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在种族隔离时期,黑人也是有受教育的机会的,但比起白人孩子的条件,那是天壤之别,而在读完初中之后,基本上也就丧失了继续向上走、读大学的机会。黑人孩子只能选择“职业教育”,也就是学习园艺、建筑等“手艺”,将来最终还是为白人服务。
那个时候,南非90%的教育经费用于白人,只有10%用于黑人,这和黑、白人种的比例正好相反。
种族隔离制度解除之后,政府在黑人教育上的投资有所加大,黑人孩子的上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历史原因造就的贫穷,让他们只能上得起“公立学校”。在南非,公立学校的学费一年为3000多兰特,而私立学校则高达3万多,当然两者价格的区别也体现在教育质量上,私立学校的管理严格,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好,升学率当然也就高得多。
南非为啥犯罪率高?
缺乏高等教育,黑人很少上大学
尽管升学率低,但是有人通过努力越过大学这个“龙门”。我们之前在德班碰上的祖鲁族女孩儿莎芭就是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之前她的姐姐通过上大学得以“在城里生活”,给她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便下决心一定要“去城里”。
我们在这里还遇到过一个曾经在广州留学的黑人李臣,算得上是佼佼者。在中国留学的几年时间,不仅让他有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到现在还保留着广州人的习惯:吃饭之前一定要用热茶把碗筷烫一遍。
“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都是每天从索维托坐公共汽车到很远的黑人学校去读书,那时候真的是很辛苦,”李臣说,“不过我还算是幸运的,考上了约堡的金山大学,还能去中国留学,现在也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李臣对南非的教育问题有着很深的感触:“我在广州,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报摊儿,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那么多人拿着报纸。在我们这儿,报纸很少人买的,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
李臣认为教育问题是导致南非犯罪率高的一个根源:“很少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这样人口素质势必不高,而这里是没有法定最低结婚年龄的,很多人十五六岁就有了孩子,本来就穷,加上家庭人口多,更上不起学,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并不是黑人当政就能很快解决的,它需要很长时间。”
开普敦大学世界闻名
医学院很厉害,毕业证等同工作签证
尽管教育现状堪忧,但曾经的白人统治为南非造就了一所世界闻名的大学:开普敦大学。
坐落于风景怡人的桌山脚下的开普敦大学,是南非最古老的大学,其前身是1829年建立的南非学院,将近200年的发展,让开大现在拥有了文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十大学院,近两万名学生。“最初和我孩子一起进学校的华人学生有六七个,到了二年级就剩下两个了,现在孩子已经读研究生,是他们那班上唯一一个华人。”何先生说。
开普敦大学最著名的是医学院,世界上第一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开大附属医院完成的。到现在,拿到开普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证书,相当于拿到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工作签证”。坊间传言:“这里的学生临场经验丰富,他们能经常遇到被枪击的病人,在别的国家的大学,哪有这种机会啊。”
华人老何愿望很朴实
只要小字辈有出息
“每天和老伴儿到海边走走,遛遛狗,在家做做家务,打扫打扫院子。有朋友请帮忙,就为来这里的中国游客当当导游,如果嫌累就不做了,反正也不缺钱。”在开普敦住了10多年的华人何先生,现在很享受生活,而这一切都因为儿女有了出息。
自称小学都没毕业,“ABCD离得近一点儿都分不清楚”的何先生,当年到香港时赤手空拳,历经磨难方才算是有了家业。“我这辈子是不行了,但孩子一定要有出息。”每每劳作一天后,何先生就这样对自己说。
来到南非,何先生先后开过饭馆,做过房地产,还兼职导游,“太太也不工作,就是专门负责照看孩子,接送他们上下学。公立学校学费便宜,但是教育质量不好,反复考虑,还是咬牙送他们去了私立学校。”
现在三个孩子中的大女儿和大儿子已经是开普敦大学的研究生,女儿上的更是他最为推崇的医学院。最小的女儿正上中学,学习成绩也很好,“有哥哥姐姐的榜样在那儿摆着呢,差不了。”
“孩子是我最大的安慰,他们有了出息,我就没别的要求了。”何先生不止一次这么自豪地对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