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荷兰这支球队,多数的人称它为“橙衣军团”,而那些真正痴迷于足球的人们,更愿意称它为“无冕之王”。
荷兰足球是一种完美的哲学,看荷兰人的跑动和传球,会立即给你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象:球的线路是那么符合几何美学的极致,球员的位置和空间配合又是那么的妙不可言,外人看来极为复杂的战术概念经过他们的演绎,化为场上朴实无华的动作,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现在,范马尔韦克统领的荷兰队放弃了华丽,打起了功利足球,但是依然没能捧回大力神杯。没得冠军,还输掉了美誉,“非典型”荷兰赔了夫人又折兵。
过去,怒放的郁金香沁人心脾
荷兰的橙色一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颜色,荷兰足球正如郁金香一般惹人爱怜。红色的激情,橙色的温暖,白色的忧郁,郁金香怒放的岁月,是激情澎湃的岁月,也是忧郁苦涩的岁月。
每一次的演绎,都是那么牵动人心。
难以忘怀的是飞翔的克鲁伊夫,完美诗人内斯肯斯,灵动的冰王子博格坎普,佛挡杀佛的三剑客,进球如拾草芥的重炮科曼,稳如磐石的后方碉堡德波尔兄弟,还有怪才杀手克鲁伊维特,当然,还有现在老当益壮的门神大叔范德萨,不服老的禁区之王范尼……在那段郁金香怒放的岁月里,他们全攻全守的完美足球让多少人难以释怀。他们诠释的足球不是巴西阿根廷那种穿花绕树的炫目,不是非洲球队那种激情奔放的豪情,不是德意志足球刚毅坚韧的血性,那是一种完美极致的哲学,浑然天成,无懈可击,沁人心脾。
他们的橙色风暴一度征服欧洲,也一度掀起世界足坛的革命,但他们就是没有能站在世界之巅,有时候就仅仅是那最后的一步。有人说这是极致的完美总要付出的代价,是运气、是阴谋、是脆弱、是宿命……两个世界杯亚军的尴尬,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悲剧,带着摄魂夺魄的魅力和诱惑。他们固执的华丽在别人看来是装清高,自命不凡换来的不过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又一年。
现在,“非典”荷兰已不会飞翔
无数次痛苦的挣扎,多少回无力的救赎,飞翔的荷兰人即使飞得再高,他们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奖杯,看着别人的喜悦,可望而不可即;多情的荷兰足球即使写出再美妙的诗歌,到头来才发现还是自己在孤独地演绎,寥寥无几的观众,更多的冷眼的看客,更多的势利的排挤,更多的郁金香,速开,速败……
2005年对荷兰足球是一个分水岭,“足球教父”米歇尔斯辞世,全攻全守的缔造者之一带着荷兰足球最美的那一章诗篇离开了。荷兰人慢慢地开始务实、开始功利,为什么克鲁伊夫、范加尔、希丁克等一代名帅皆不入荷兰足球法眼,就是这个原因。不要以为三剑客之一的范巴斯滕来了就能给荷兰插上翅膀,2006年世界杯的荷兰,不伦不类,小组勉强出线,即被尚处于新老交替的葡萄牙给了当头一棒,只能打道回府。那一届的荷兰,拥有斯内德、范德法特、罗本、范佩西、范尼、范德萨、范博梅尔等球星,堪称新老黄金一代集合,但面对葡萄牙尚且如此,你叫曾经的“无冕之王”情何以堪?
2008年的欧锦赛,荷兰再一次蒙骗了球迷。小组赛完胜已经落魄的法国、意大利,但那已不是荷兰足球的味道。于是,刚到淘汰赛,便狼狈地被俄罗斯人撵回了家,俄罗斯的掌门人,正是荷兰足球的弃儿希丁克。范巴斯滕黯然下课,费耶诺德神话的缔造者范马尔韦克被推了出来,为这支非典型荷兰掌舵。
是的,我们都看到了,范马尔韦克的荷兰在世界杯上把“丑陋”的荷兰演绎到了极致,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到了最后的决战,他们狂欢,他们庆祝,我们流泪——12场国际A级赛事不败,创造了荷兰足球的新纪录,但这个纪录至多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面对一支完全陌生的荷兰队,即使这样,我们还能期待些什么呢?
将来,“无冕之王”何日修成正果?
太多的矫情,太多的无病呻吟,看过了太多,我们终于淡定了。抛开丑陋不说,杀入决赛不也挺好吗?避开冠军不谈,世界杯亚军帽子戏法也不是每个球队都能完成的。
无冕之王的称号是绝对没有了,那是连续两届杀入决赛,但又饮恨决赛的那支完美荷兰的商标。而现在,他们什么都不是了,输掉了冠军,也在球迷心目中输掉了无冕之王的称号。
于是,我们像算卦一样开始祈祷,开始抱有希望,否极泰来的希望。我们希望世界杯之后的荷兰像变戏法一般突然长出翅膀,翱翔于世界足坛的长空;突然梵高附体,才华横溢起来,画出荷兰足球最美的画卷。但面对防守比后卫还积极的前锋库伊特,面对凶神恶煞般的兽腰范博梅尔、德容,面对风驰电掣但通常都不会刹住车的边锋罗本,面对爷爷级的那条防线,我知道一切都是奢望了。
也许左边后卫范德威尔,年轻的边路球员埃利亚,桀骜不驯的锋线小霸巴贝尔,还能让我们有祈祷的资本。无冕之王,继续无眠;无冕之王,何日称王?晚报记者 牛志强 实习生 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