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22版:第一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孩子吃苦,不一定能成人上人
当班干部,“鱼”和“熊掌”可兼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孩子吃苦,不一定能成人上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直以来,家长都把能吃苦看作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的经历也被看作是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必修课。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时,一些家长开始不惜让年幼的孩子下工地,进农田,以便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但有些时候,家长也不免疑惑:吃苦教育,又能让孩子获益多少?

实例:不会洗袜子的中学生

记者曾采访一个叫明明的中学生。“你平常洗袜子吗?”“不洗。”“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妈妈。”“妈妈不在家呢?”“爸爸洗。”

接着记者又问:“如果你的爸妈都很忙,没时间洗呢?”“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长大离开父母了,谁给你洗?”“请保姆呀!”“一双袜子,你为什么不自己洗?”明明却很坦然地说:“我不知道怎么洗。”

随后,记者又问明明的母亲“为什么孩子十二岁了,还不让他学洗袜子?”母亲也很坦然:“他现在学习忙,长大了自然就知道洗了。”面对明明母亲的回答,记者让她听了对明明的采访录音,这位母亲愣了许久没说话。

解析:把吃苦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孩子现在不愿吃苦是家长原因造成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但却不培养未来希望之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包括“吃苦耐劳”。

社会教育学专家、郑州心智开发教育中心的许之善分析,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丁点儿累。于是,从小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甚至连中学生都不能吃苦、害怕吃苦。

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对此,许之善说,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

在许之善看来,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孩子的错,而是父母没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上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这节课的错。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吃苦的习惯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可见,为了让孩子以后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在日本,一些家庭常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也要参加劳动,锻炼吃苦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而中国的父母容易走极端。孩子小时不培养,等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试想,在养成教育最关键时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却怎能期望这种短期的吃苦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郑州一中分校靳老师表示,家长并不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吃苦夏令营才算吃苦。对吃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会更有效。如让孩子做家务、到社区做义工等都是“吃苦”锻炼。如果报吃苦夏令营,要先征得孩子同意,这样锻炼才有效。

“另外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靳老师提醒说,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吃苦”别让孩子感到太难接受,要让他努力后也能承受。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拥有这种品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