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滴答声中的城市记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滴答声中的城市记忆
——纪念“郑州故事”三周年

晚报记者 苏瑜

郑州故事知多少

2007年7月的一天,一个82岁的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德化街的百年老店三得利金行修理手表。这个事,他已经做了60多年。

60多年来,修表这个行当兴衰起伏,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却用一生坚持守候。就像德化街北口处的修表师傅铜像雕塑,顽强地唤醒着人们的记忆——关于这条街,关于这一行。

他,就是铜像的原型,被誉为“郑州表界活字典”的孟繁玺。

几日后,正在暑期打工的华北水利学院一年级学生小李打开《郑州晚报》,看到孟繁玺的故事时,有些愕然,来郑州一年,他知道二七广场、知道德化街,但他不知道,这里,竟然还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这样有意思的人及这样有意思的事。于是,他记住了“郑州故事”这个栏目。

半年后,当他在QQ里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告诉他那其实是“郑州故事”的第一期。

那是2007年7月18日。一篇《滴答声中的城市记忆》通过和表有关的几个人物从细节再现了郑州这座城市的一些历史片段和故事。

滴答滴答,一周过去了,滴答滴答,又一个周三到来了……《文化宫启示录》、《淮北街的麻辣时光》、《石佛公社记》、《燕庄华丽转身中的记忆》、《当郑州还小的时候》、《法桐之恋》、《天鸟飞过紫荆山》、《三院回眸一百年》……“郑州故事”在滴答声中,把郑州这座城市有意思的故事娓娓道来。

金秋沙龙开张大吉

滴答滴答,一个月过去了,滴答滴答,夏去秋来……在十几期的制作中,我们一直在冷静地观察城市的存在和变化。于是,在秋高气爽的10月下旬,“郑州故事沙龙”开张了!嘉宾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81岁的曲艺评论家刘建勋、民间文化人士李济通、郭增磊、王瑞明等,他们中有普通作者,也有策划人和文化学者,无一例外,大家都对郑州这座城市怀着热情。

闲聊的沙龙,既是对城市文化的梳理,也是对城市性格的总结和思考。那天,大家一致认定:“郑州是个有闯劲儿的小伙子!”

是啊,郑州多像个正在闯天下的小伙子呀!郑州像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无论想法是否成熟,都是敢干的。最让人难忘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城市绿化。当时城市的建设者号召,人走到哪里,树就要种到哪里,哪里有学校,哪里就要种树。一人两棵,还要包种包活。满街的法桐树、合欢树,还有国槐和小叶杨,都是那个时候种起来的。当时人民路、金水路一带,树冠都是遮天蔽日的,冬天下雪,人在树下走,要过很久才能发觉有雪花飘落下来。

郑州人爱说大话,对什么都不在乎,懒散。比如刚改革开放那阵子,有些人就在路边竖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有钢材8吨”。事实上是没有的,不过只要有人要,竖牌子的人马上就会想各种方法帮你找。

郑州人是充满豪气的,常挂在口头上的是“不行咱下海”“不行咱去经商”。倒不见得是大话,更多的是骨子里随遇而安的懒散,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实在无法生活了,他会在街边随便扯上一根绳子,挂几件衣服,当名牌来卖,而且吆喝得惊天动地。但这背后折射的是郑州人勤劳的性格。

郑州是粗犷的,看上去有些愚钝,但不乏精明,说干就干,十分有闯劲;郑州创造了许多新的商业精神,引领了最时尚的消费新时代。郑州也是诚信的,认准的事情就会去做,所以“中”成了郑州乃至河南方言中最典型的音标。生活在这里的人答应你一件事,会说“中”,他做不到又不好推辞的事情,也会很仗义地安慰你说“中,我试试”。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说,《郑州故事》是郑州的纸上记录,不但想告诉你城市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还想告诉你关于这个城市具有成长意义的真实片段。因为城市是新和老的撞击,从人的生存状态说人的故事,说城市的故事,总能调动人心底最激情的东西,让人明白,城市有最老的,就有最新的,但故事却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新故事的流传总是有着相同的情感渊源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郑州沙龙的开张,使得郑州故事团结集聚了一大批文人学者,而在闲聊中,有了组织“郑州故事”征文比赛活动的想法。

征文邀请大家一起讲故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生活在郑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郑州故事”,城市的故事也好,人物故事也罢,爱情故事也行,可能是传奇的,科幻的,只要是与郑州有关的故事都可以讲。回忆、感言、闲适小品,各种题材也都不限。“郑州故事万人争霸赛”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稿件纷至沓来:亲历、亲闻、亲见,历史的、现在的、传奇的、科幻的、爱情的……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几岁十几岁的学生,他们的故事,他们讲述的故事,通过电子版的传发、打印稿的传送、信件的邮寄纷至沓来。

《百年郑州大移民》,那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春与智慧的集结,一代又一代移民与土著郑州人改变着这座东方古城,将她装扮成闻名于世的大郑州、新商都;《我所经历的郑州解放时刻》,60年前的一刻,如今已过一个甲子,但那一刻是永恒的,弥足珍贵;《千年沙城舞绿城》,记忆风沙之城披绿装,1959年12月的历史刻度上记下了风沙之城郑州成为绿城;《遥远的雷声》,带我们走近了一个郑州人,他曾经发生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郑州老百货的流金岁月》、《郑州的骑车人与修车人》,它们告诉我们,商城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滴答滴答,冬去春来,滴答滴答,又是一个夏天……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这次征文比赛活动共征集稿件900余篇,刊登66篇。中原新闻网、河南电台戏曲广播等媒体先后加入传播行列,通过媒体联动等方式予以转载和推广,有效地活跃了社会各方的参与热情。宋致和、王均智、王辉等郑州市老市长,著名作家魏巍等都通过口述等方式表达了对郑州的深情记忆,社会各界人士也踊跃参与,通过《郑州晚报》这个媒体,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斑斓多彩的城市人文画卷,得到了广大郑州市民的心灵共鸣。请继续阅读C03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