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1版:县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李洼村,人人都会来两句曲子
检察官为中牟村官打“预防针”
上半年“中牟造”汽车6.6万辆
“广武大葱”获国家地理标志
刺伤常献忠的嫌犯被批捕
巩义市长张春阳在线谈民生
贝贝突发严重感染不治,宝宝仍在抢救中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河南曲剧诞生地”揭牌仪式在登封举行
在李洼村,人人都会来两句曲子

7月24日上午10时,在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河南曲剧诞生地”揭碑仪式在此举行,同时,第84届农民曲剧节和庆祝河南曲剧诞生84周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河南省戏曲学会、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以及省、郑州市戏曲家协会负责人及曲剧名家参加了揭碑仪式。晚报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张朝晖 王银贵 文/图

有人形容,李洼村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声哭腔都带着曲子味

河南曲剧也叫河南曲子,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年轻的剧种,从诞生至今不过80多年时间,却凭借优美动听、易学易唱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

在李洼村,“人人都会来两句曲子”,有村民形容“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声哭腔都带着曲子味”。曲子深入李洼村人的骨髓。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的庙会,就是李洼村的“曲剧节”。

“曲剧的诞生就是由大雨引发的。”颍阳镇退休干部李贯通说,河南曲剧和大雨有不解之缘。农历六月十三的李洼村庙会有个怪现象:开戏半个时辰,原本晴空万里,会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半个时辰过后,又烈日当头,而且很多时候雨也只下方圆二里地。年年唱戏,十有八九要下雨。

当地村民说,农历六月十三是龙王的生日,这是龙王爷回来听戏带来的喜雨,淋了雨昭示今后会有好运来。

今年也不例外,从7月24日前一天起,李洼村就开始下大雨。

但是大雨浇不灭乡亲们的激情,四里八乡的村民一大早就聚集在了李洼村龙王庙。

上午10时,揭碑仪式开始,鞭炮骤响,鼓乐喧天,天降大雨,数百名群众站在雨地里兴致盎然地观看揭牌仪式。

“这一天,我们盼了好多年了。”李洼村的乡情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离经叛道”举动,诞生曲剧

“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了三部曲,即高跷曲子——台子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这三部曲都是在颍阳镇李洼完成的。”

李贯通告诉记者,“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春末夏初,临汝县郑铁楼村朱万明的高跷曲子班来到李洼村卖艺谋生。当时的保长李祖白安排他们住在李家祠堂,村里的人热情招待他们。

谁知摆开场子刚唱了半天,就下起了大雨,五六天后才放晴,地上到处是没过脚脖的污泥,踩高跷是不可能了。  

李祖白就和朱万明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这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举动,没想到这一改,非常受欢迎。一连唱了3天,由此我国第一台舞台曲剧诞生了。

这段关于曲剧的来源,在《中国戏剧志》《中国戏曲剧种大全》都有记载。

李洼曲剧团造就了不少人才

李洼村的“醒民剧团”成为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李祖白是创始人。

李洼的剧团,起初是业余剧团,但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少外乡艺人加盟进来,队伍越来越大。

李洼曲剧团1927年开始外出演唱,从此,河南曲剧走出李洼村,走向全国。    

李洼曲剧团为曲剧界造就了不少人才,如新乡市曲剧团团长李长青;原登封县曲剧团的李显功,人送外号“三不服”,唱红了几个省市县;李秀伦在2001年夺得123期梨园春擂主;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曾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李洼曲剧团对曲剧的贡献,让很多大剧团都望尘莫及。

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河南曲剧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等40多种。唱调柔和、婉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

传统剧目约200部,代表剧目有《胭脂》《阎家滩》《陈三两》《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下乡》《赶脚》《李豁子离婚》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