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大师远行送别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位98岁老人的背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位98岁老人的背影
带走中国科学家的一个时代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因病逝世
7月30日,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用卡片寄语的方式表达对钱伟长校长的追思。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带走中国科学家的一个时代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因病逝世

网友:人民永远怀念精忠报国的科学家!

一位“科学巨人”静静地走了,离开了他一生为之牵挂的祖国和人民,也带走了无数中国人的深切怀念。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了一首题为《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钱老千古永存!人民永远怀念精忠报国的科学家!”

…… ……

网友们在沉痛悼念的同时,也不忘继承钱老留下的精神财富。一位上海大学的学生在博客中留言说:“钱伟长老校长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传奇般的人生是最好的教科书;他的爱国敬业无私无畏的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创新的理念,敢作敢为坦坦荡荡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网友“dudu”说:“钱伟长先生永远离我们远去了,但他‘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振聋发聩之声,他‘一定要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一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谆谆教导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来自山东烟台的网友“ytswb11”是上海工业大学91级机械系学生,他写道:“在此深切悼念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感谢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您的学生不会辜负您和母校的培养,将用一生为国家振兴和人民幸福作出应有贡献。”据新华社电

清华教授林家翘:钱伟长具有超前意识

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林家翘曾于1939年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共21人同期考取留英公费生,曾在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布朗大学等校任教。林家翘在电话连线间回忆钱伟长生前故事,缅怀曾一起工作学习过的同仁。

当在连线中得知钱伟长教授去世的消息后,林家翘表示非常震惊,回忆起与钱老的接触,林教授说:“我和钱老的渊源算是比较深了,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他比我高两届。1929年,我们又一起考取了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船运中断,改派加拿大,当时我们在多伦多,由同一个导师带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在电话连线中,谈到钱伟长生前的故事,林教授使用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勤奋”。“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学生运动中,钱伟长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

谈到钱伟长教授生前的贡献和学术地位,林教授更是感慨颇深。他说:“钱老的专长非常出色地运用到了建筑方面,很多圆顶的大型建筑正是延续了钱教授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得到了很多的节省。在应用数学这个领域,可以说钱伟长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于精神层面的财富,林家翘认为:“钱伟长对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国家的前途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他所具有的超前的眼光和观念可以非常出色地指引后辈前行。”本报综合报道

学者信力建:钱老留下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巨星都黯然陨落。为什么是黯然呢?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青黄不接,功勋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相继离去,而人们还没看到新生的科学家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前进。这样的现状,会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沉痛。

日前举办的一次世界华人论坛上,获得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菲尔兹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卓以和,对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展开了讨论,他们取得的共识是,症结在于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按照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看法,“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美国一位学者是这么看待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是“对逻辑的尊重,对查找数据的渴望,对知识和理解的愿望,对结果和前提条件的考量,对验证的要求以及质疑所有事情。” 谈科学精神往往又不能脱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如果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喻为一种哲学信仰的话,那么它也是目前中国很多学者可望不可即的一种奢望,同时又是很多人所不屑的“老古董”。

中国很多学者在成长过程中,被考试、分数、升学、片面的知识、就业和家庭压碎了脊梁,并且在科学和人文精神长期缺位的染缸里浸泡,最终成为不能独立思考的体制工具。

那他们又在忙什么呢?忙于研究扭曲的体制中的生存之道,而不是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钱伟长曾说:“我没有休闲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不胡思乱想,所以我身体健康。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我睡眠时间不长,但睡眠效率很高。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休息。”

钱老的逝世,虽然没有留下如“钱学森之问”的感慨,但其实从他这样描述的晚年生活中就可以看出,学问是终身的,学者也不应有太多学问之外的“胡思乱想”,专注于学问、奉献于学问才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信力建:学者,专栏作家,民办教育专家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