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2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坎坷申遗路,矢志不移赤子心
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十年坎坷申遗路,矢志不移赤子心

□石大东

一个伟大日子,一个经典时刻,将笃定载入史册。

公元2010年8月1日,北京时间7时43分。这一刻,从远隔重洋的南美洲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传来了中原大地期盼已久的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年会上,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经过激烈角逐,历经10年曲折与艰辛,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也是河南继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河南省会郑州的唯一世界级遗产!

从这一天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不再仅仅属于登封,属于郑州,属于河南甚至中国,她以“突出普遍价值”的经典之身同时属于全世界!河南郑州再次让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中原沸腾!

几乎同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太空,时间不期而遇,却似有约有同,令国人享受着喜悦、自豪和感动!

“十年坎坷申遗路,矢志不移赤子心。”

拥有3600年不间断城市史的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从此有了与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美国“自由女神像”比肩而立的世界级“名片”,中原文化之精灵经过长时间的孕育,终于破茧成蝶,美妙绝伦。

郑州嵩山雄踞黄河中下游,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域,人文始祖黄帝故里,其历史地位可以和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的起源印度河流域、巴比伦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媲美。

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天地之中心就被公认在郑州登封一带,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文化荟萃的中心。在这里,古文化灿烂生辉,儒、释、道三教合流,和谐共生,传为佳话。

嵩山地区早在夏、商、周三代,已是建都福地、立国中心,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也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高为中岳”的记载。现代考古成果更提供了佐证,嵩山脚下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就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都之地,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商城遗址则是商代的开国之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历史痕迹和深刻烙印。

穿越千年时光,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先人,无愧于先祖创造的灿烂文明,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以智慧和劳动续写了一个又一个华美的篇章:始建于秦的中岳庙,是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北魏孝文帝敕建的少林寺,是禅宗发祥地,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的少林功夫、禅宗文化;建于北魏的嵩岳寺塔,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斯时声名堪比当今的北大、清华;建于元代的观星台,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

如何传承、保护先祖创造的灿烂文明,如何让世界认识、了解以中岳嵩山地区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胸中涌动的激情找到了释放的闸口,确认了皈依的坐标。

世界遗产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类共同财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被视为本国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和影响的指针,是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天平上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砝码。

2009年,由于种种原因,机遇之门的意外关闭,让申遗之路充满了变数。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了,这样去做了;郑州也说了,也这样去做了!

因为我们知道,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还是一个国家价值的评价招牌,更是面对先祖、面对世界、面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

在世界遗产审议标准日趋严苛、项目竞争愈加激烈、成功率大幅走低的国际环境下,此次成功申遗,见证了中央、省、市各界的努力和“天地之中”的魅力。

“不改变文物原状及其环境、地貌”。登封市对8处11项古代建筑群进行了修缮,甚至不惜搬迁村庄。抚今追昔,尤令世遗专家们感动的是,在兵荒马乱的二战期间,当地百姓还建立专门的保护房来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如今,这些保护房本身也已成了遗产的一部分。

此次成功申遗,对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来说,意味着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拥有了世界通行的免于战火的战争豁免,更意味着今后的保护和开发将向世界级水平看齐,以尽到缔约国“保护、保存、展出和传承后代”的责任。

泰戈尔曾经这样形象地演绎一个哲学命题:“‘可能’问‘不可能’:‘你住在什么地方呢?’它回答道,‘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如今,“天地之中”申遗成功,我们已经把“不可能”留在了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

260年前的公元1750年,乾隆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

如此美景,是大自然和我们先祖经历漫长岁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一代郑州人有责任把它们完好地交给下一代。

若干年后,当我们对后代讲述当年申遗艰辛时,我们也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看到的,就是我们当年看到的!”

郑州努力了,我们成功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