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的房子贵,小公司的怕质量没保障;市中心的买不起,郊区的又嫌太远;第一期的房子怕规划景观不能落实,二三期的又烦价格比一期高太多; 现在买怕房价会跌,以后买又怕房价会涨……”
买房就是一个矛盾体,想十全十美不可能。唯有摆正心态,量力而行,方得正解。
晚报记者 卢林 文/图
买房要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度”
买房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过度观望”与“武断购买”都不是买房的成熟心态。
在张伟漫长的购房过程中,并不是没有机会出手。比如7月中旬他看到的航海路上的那套房,无论地理位置、价格还是户型都挺适合他的。“当时也是这么感觉的,但总想着未来房价会回落,想着再找找看有没有更为合适的房子,结果就错过了。”
这山望着那山高,和很多人一样,张伟这种“狗熊掰玉米”的心态,让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这属于典型的‘过分理性’购房族群的心态。”乔东坦言,过分理性和理性购房相去甚远。很多人选房除了不辞劳苦的把“货比三家”的精神贯彻到“极致”外,还很善于“自以为是”地把握大局,“一看到报纸上写出了什么政策,什么专家说房价要下跌,就会改变原定的买房计划,即便是已经选好的房子也会退掉。”
“事实上,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并不是一个政策出台就可以左右房价,也不是说哪个专家或官员点点头房价就能涨或跌。随意的判断房价走势都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乔东坦言张伟就属于典型的这类。
“品牌商的房子贵,小公司的怕质量没保障;市中心的买不起,郊区的又嫌太远;第一期的房子怕规划景观不能落实,二三期的又烦价格比一期高太多;现在买怕房价会跌,以后买又怕房价会涨。有学校的、带公园的、挨着BRT的、有地下地上停车位的……”千金难买君如意。购房这档事本来就是相互妥协、相互退让的产物。“就算有十全十美的房子,咱能买得起吗?”乔东的话很在理。很多人从一开始买房就带着这种选美的情结去的。
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东西能不多个心眼吗?这话说得一点不假,但商品就是这样,要量力而行。当然,这并不是说,买房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只顾高兴就拍板下定。“如果张伟当初冲着便宜,一激动买了那套远在四环周边的那套‘廉价房’,估计现在两口子早已为明天合适起床吵翻天了。”乔东笑言。
同时,他坦言,对于房产商“先涨价再优惠、送面积没用途、特价房低质量”等这些严重考验购房者“情商”的糖衣炮弹,大家也要拿出十足的定力,不要一时鬼迷心窍,乱了大事。
“石头终于落地了”
8月初,经历过近5个月的准备、观望、犹豫、出手的辗转心态后,张伟终于决定购买位于桐柏路上某楼盘一套90平方米的小三房。
“得房率还可以,户型设置客厅和主卧朝南,南北通透。小区地段还算不错,挨着BRT,上下班都非常方便。虽然没有在东区,但西区未来的发展还是让人看好的。”对于最后决定置业的这个小区,张伟还是相对的满意,但最终的价格问题,还是让他心里多少有些遗憾。“总价60余万,首付加上契税、维修基金等费用共花了近20万。还有每月近3000元的月供还款压力还是蛮大的。”
“每平方米将近7000元的价格,比几个月前还涨了一些。”对于目前的价格,张伟有点后悔。“当初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么多媒体都在说房价要跌,怎么就硬生生地涨了呢。”
很多购房者都有类似张伟这样的疑问。业内人士乔东坦言,早前很多媒体刊发的房价下跌文章,都是有针对性和区域性的,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的确有所下滑,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跌现象和趋势。“而对于正在急速扩张的郑州,房价大幅下跌并不现实的。很多所谓的资深人士预测房价下跌,也多少有点不负责任。”
“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既买之,则安之。”张伟这会儿终于想明白,“买房不会十全十美,再等也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能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房子,同时还想在结婚前搬进去,再不买还等到何时?”在经过排号、开盘、选房后,剩下的就等着签合同交钱了。
回想这些日子买房的过程,很多感动、艰辛、愤怒的细节都历历在目。对于购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张伟也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