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姐妹俩想一起共度难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骆邓玉说:“你相信不,姐姐以后一定会挣好多钱。”
骆夏丽说:“好呀!我不买衣服了,也不吃香蕉了,攒钱给你。”
姐妹俩想一起共度难关
坚强的骆邓玉为妹妹擦去泪水。
骆夏丽被土蜂蜇了,骆邓玉陪着妹妹去看病。

骆邓玉说:“你相信不,姐姐以后一定会挣好多钱。”

骆夏丽说:“好呀!我不买衣服了,也不吃香蕉了,攒钱给你。”

老实巴交的舅舅想帮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患病的父亲,依然无法辨认自己的孩子。

9月4日晚,本报派出专车赶赴骆邓玉老家邓州市,一是接其妹妹骆夏丽来郑州读书,二是深入她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寻找坚强女孩生活的轨迹,还原一个真实的生活状况。

今天,骆邓玉姐妹将同时进入学校,开始自己在郑州的求学,开始她们人生新的一步,开始她们追梦生活的郑州生活。晚报记者 王战龙 袁帅/文 周甬/图

舅舅,心有余而力不足

9月4日晚,10点多。邓州西,一条标志不清楚的乡村道路,蜿蜒通往骆邓玉舅舅彭泽群的家——高集乡萝卜张村。

乡村已经沉浸在夜色中,灯光星星点点,车辆经过之处,狗吠声此起彼伏。

彭泽群家在村边,一个篱笆扎成的院子,三间破落的土坯房,墙皮多已脱落。骆邓玉的妹妹骆夏丽暂时寄居在舅舅家里。

萝卜张村是豫南一个典型农业村庄,土地上并不能让他们彻底改变生活的状态。60%以上的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

舅舅彭泽群说,家里兄妹6人,骆邓玉的母亲是老四。兄妹几人经济状况大多和他不相上下。妹妹出事后,骆邓玉和妹妹多会住在他们家。

彭泽群已经61岁,家里3个女儿。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剩下小女儿待字闺中。说起贫穷,他总会提及自己36岁才结婚的历史。

他说,妹妹家出事后,他也想帮助他们一把,但拮据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承担骆邓玉两姐妹的生活、上学。

彭泽群家里三亩地,一亩地一年能赚千把块钱,只能简单提供给两个姐妹吃饭和一张床的住宿。“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只能守着三亩土地过日子。”

关于骆邓玉家庭变故,彭泽群的讲述和骆邓玉几乎一样。只是他特别提到,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不愿意别人总是关心自己的贫困。

他说,骆邓玉和妹妹的上学基本都是骆邓玉一个人在外努力争取的。即便在南阳读书时,也很少向他提及读书的困难。甚至有老师来家访时,她也一再要求他不要提及家里的变故和贫困。

说话时,彭泽群一脸无奈,一个劲地盯着眼前那辆自行车——两个脚蹬就剩下光秃秃的小轴承。

当晚回到家乡的骆邓玉发现骆夏丽的脸被土蜂蜇了,一早就带着妹妹去看病。

父亲,

托付邻居照顾

9月5日上午,寨上村,骆邓玉家。

一个中年男子,上身衬衫式短袖,下边一条大裤衩,站在门口。

“来了,进屋坐”, 招呼着前来的记者,满脸笑容。

骆邓玉说,那就是自己的父亲——骆云石。

外表上,相比农村其他人,他穿着整齐,根本看不出患有精神病。

骆邓玉的家是一间平房,四室一厅,带着个小院子。这都是母亲尚在,父亲没有得病之前,修建的房屋。

进入家里,院子里的杂草掠过脚面,正屋的地方铺着一张篷布,屋内的家具,一圈小柜子,是家里唯一的家具,如果还可以算得上家具,就是一张床。

骆邓玉说,大部分时间,父亲一直就睡在地上的篷布上。天冷了,才会睡在床上。

有人问了一句:“一个人在家能照顾好自己吧?”骆云石却眼睛盯着屋里的灯泡,突然跑过去,摁动着开关,一直重复:“没有电,没有电……”

即便是骆邓玉给他说:“夏丽跟着我去郑州念书,你放心吧!”……他只是看着女儿,笑着,一言不发,偶然会重复着“没有电”。

生病后,父亲几乎很少出门,最远的就是站在大门口,发呆。

村里人说,父亲原本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平日见人大多只是笑笑,打声招呼,和村民交往并不多。他们猜测,他的病是在南方打工时,被惊吓过度。但对于具体的病因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村里人都是在感慨:“一个好好的家,就这样散了,都是这病害的。”

骆邓玉的母亲尚在人世的时候,也是多方求医,在南阳一家精神病院治疗,但是因为拮据的家庭状况,医院治疗并没有多大效果。

村民说,他的病,并非间歇性的时好时坏,大多都保持一种状态。好处是能做简单的饭,不论生熟,填饱肚子而已。

村里有人去他们家帮忙换电表,他直接将别人摁倒在地,吓得其他村民也不敢靠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拿着刀、棍之类的冲出来。

骆邓玉的三婶说,兄弟几个家庭经济都不宽裕。像普通的村民一样,种地打工,紧巴巴地过着日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即便想帮忙,也是有心无力。“如果能够给她爸治好病,那孩子也算有个完整的家。”

走的时候,他躲在屋里再也没有出来,门口一辆手扶拖拉机,被风雨侵蚀,多处斑驳——那是患病前买的,也只能由此依稀看到这个男人当年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

临走时,骆邓玉特意将自己在郑州新办的电话号码留给了一个邻居,托付其照顾父亲。说,如果有事,随时可以打电话联系她。

妹妹说:“我不买衣服了,

也不吃香蕉了,攒钱给你。”

9岁的骆夏丽似乎已经习惯了颠簸的生活。去哪,她并不关心,只是搂着姐姐的胳膊说,“姐,等冬天了,你搂着我睡,可暖和。”

母亲去世后,骆邓玉扮演的是母亲和姐姐的双重身份。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带着妹妹,两个人一起吃,一起住,相互依偎着取暖。

返回郑州的车上,骆夏丽自告奋勇给大家唱歌、背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地方言夹杂着普通话,偶有结巴。

村里有人说,骆夏丽在舅舅家上了几天二年级,因为一篇课文没有背过,学校不要了。这样版本的说法,舅舅彭泽群并未知可否,只是说“我真的没有能力供养她念书”。

在车上,骆夏丽背了很多首唐诗、儿歌。甚至为了一首诗词中的一个字,和记者争辩“我在书上看到真的是这样写的”。

记者问她:“最想干啥?”她说:“上学”,“那长大了想干啥?”“打工。”“然后呢?”“挣钱。”

她说,如果挣了3000块钱,就要买衣服,买吃的。“给你买个电脑,姐姐,你要项链吗?还有手链?我都给你买。”她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

车行至郑州市区,骆夏丽又一次开始了一路上最多的一个问题:“姐姐,新家在哪里?”记者开玩笑指着一幢高楼说,那里。

她惊讶地说:“哎呀!”

骆邓玉搂着她说:“现在姐姐没钱,你相信不,姐姐以后一定会挣好多钱,给咱买个房子,安个新家!”骆夏丽看着姐姐,一脸认真:“好呀!那我不买衣服了,也不吃香蕉了,攒钱给你。”

骆邓玉看着妹妹,突然扭过头,望着窗外。

9月6日,骆夏丽郑州上学的第一天,骆邓玉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一个网友网上留言说:“骆邓玉,郑州欢迎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