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中国顶级经济学家论剑钓鱼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部崛起 须中原崛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中部崛起 须中原崛起
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未来10年,这一区域可新增投资需求3.3万多亿,拉动消费需求约4万亿

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

未来10年,这一区域可新增投资需求3.3万多亿,拉动消费需求约4万亿

晚报特派记者 程国平 裴蕾 徐刚领 贾俊生 发自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关键词:协调 拓展 生态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意义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增强其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能力,形成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就出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通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加快推进现代化积累经验。

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东中西良性互动,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要求。

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通过加快这一地区发展,构筑全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形成对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有力支撑,加强与长三角的对接,强化对大西北的辐射带动,与沿江经济带共同支撑中部地区“东融西拓”的战略布局;就是要依托《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的沿京广、沿京九经济带,在内陆地区逐步形成从环渤海到珠三角的完整发展布局,构筑沿海经济带向内陆地区纵深推进的战略格局。

拓展全国内需增长空间

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也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保持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潜力在中西部。中原经济区人口总量大,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内需增长潜力巨大。

据测算,未来10年间,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一区域将会有3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可新增投资需求3.3万多亿,拉动消费需求约4万亿。

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内人口、区位、市场等综合优势,推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形成全国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支撑中部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2009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占中部的26.6%,经济总量占27.6%。

加快这一区域发展,既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既事关亿万中原人民切身福祉,也关系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大局。

中原不崛起,中部将难以崛起。中原不实现全面小康,全国将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通过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城际开放,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使其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地跨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四大流域,是淮河、海河的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处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伏牛山、大别山一桐柏山、太行山三大山脉和黄河湿地对于涵养生态、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提高生态涵养水平,为维护全国生态稳定和平衡提供重要支撑,为广大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保障,为京津地区的供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专家在会场热烈讨论。

河南成为经济区

有天然优势

规划参与者:张占仓(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占仓说,很多省不能成为经济区,但是河南可以。河南人口密度大,经济基础低一些。整个中原经济区麦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考虑粮食安全,国家应有切实可行措施。

张占仓认为,河南省的城镇化、工业化任务非常重,需要加速发展,这都需要当时有相适应的措施,例如土地,不能实行与东南沿海一样的政策,因为东南沿海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很快。

东南沿海产业转移,需要在中部落地。“我们现在不仅是招商,更是选商。”要选择一些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项目。从入口上进行把握,占地就相对少了。

农民在农村占地要比进城后在城市中占地多得多。“千村并点。”小村并合大村,土地整理,就是开发新的土地。土地政策要有针对性。如果国家批了中原经济区,国家会一次性赋予很多权力,促进河南的经济发展。

发改委在把关国家战略时,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国家意志,二是突出地方特色。

“这次就是要听听方方面面的声音,形成共识。”张占仓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