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三合一”,“首堵”再现
早高峰时速低于20公里的路段又超过90条了
雨很小
北京压力很大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学者梁思成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他的交通会得心脏病。”如今,他的担忧逐渐成为现实。从200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以来,北京开始了长达8年的“治堵”历程。然而,纵然在这8年里各种治堵措施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人车矛盾依然无法破解,而这注定是京城若干年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棘手难题。
现象
16天不限行困扰北京交通
佳节前夕、无尾号限行、正常上班,昨天北京赶上了“三合一”,车主们才真正领略到交通压力之大。截至9时,各条城市主干线和快速路上,时速低于20公里的路段共有88条。
据交管部门统计,9月以来,早高峰时速低于20公里的路段一般不超过90条,而昨天却明显超出,车流“洪峰”直到9时许才稍有消退。据介绍,北京不限行这几天,早高峰一般要持续到10时。而晚高峰经常从15时许就开始了,拥堵路段甚至创纪录地达140条。
据了解,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共计16天北京都不限制机动车上路。其中,9月19日、25日、26日这3天休息日由于倒休而变成了工作日,上路车辆会增加20%,会给北京交通带来巨大困扰。对此,有网友戏言:“首都治堵8年反变成了‘首堵’。”
回应
将联合气象部门发布出行提示
昨天,北京市交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北京拥堵症结时指出两大问题。
一是车辆无序增长。该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北京,下这样一场小雨就会给临近节日的交通增加很大负担。我们已经与气象部门配合起来,一旦预计有降雨、降雪等情况,就提前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提示,提醒大家尽量别开车出门,而且我们也会准备好应急预案。”
二是道路行驶陋习太严重。该负责人说,即使再修路,车路矛盾还是会存在。交管部门将开展针对十大交通陋习的整治行动,以促使非机动车和行人形成规范的交通意识。
账单
限行两年的成本高达206亿元
9月11日至14日,广州进行第二次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演练。对此,有很多市民表示质疑:“北京都堵成这样了,广州还要跟着学限行?”
国内城市中,首尝限行滋味的当属首都北京。从2008年奥运会至今,作为一种“临时措施”,北京限行令已实施两年多了。这期间,围绕北京限行的利弊得失,争论从未停止。
为了办好亚运会,广州市民对单双号限行大都给予理解和支持。但大家也担心,如果这种“临时措施”向北京看齐,长期限行,交通拥堵会彻底改善吗?有专家指出,限行政策越严苛,越有可能刺激机动车增加。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从400万辆到450万辆只花了9个半月,而这50万辆新车上路恰好是在尾号限行期间。限行效果也因机动车激增而减弱。
如果长期实行单双号限行,一些每日必须出行的单位和个人就会选择再买一辆车,但这辆车仅有50%的利用率,将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有创投公司曾给北京限行算过一笔账,限行两年的成本高达206亿元。广州如果效仿,一年光车主的损失就高达36亿元,两年将达72亿元。据《北京晚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