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工赵卫星,曾在井下被困25天
他说:智利矿下的安全设施真好
中国矿工避险设备不足
新华社说,今年“3·01”神华集团骆驼山矿难中,2万多人次参与营救,14天后救援指挥部宣布31个被困矿工“无生还可能”;今年“3·28”王家岭矿难中,尽管115位矿工被困8天后获救,但被困矿工在井下是靠“吃煤渣、装炸药的纸箱”维系生命。
1998年5月20日,内蒙古乌海市巴音乌素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矿工杭平和其他12个矿工被困井下,杭平靠吃骡子肉、喝污水生存,被困34天后获救;去年6月17日,贵州晴隆矿难,矿工赵卫星被困25天后获救,他在井下靠渗透水、树皮苦等救援,赵卫星看了智利矿难救援报道后说:“智利这个矿下面的安全设施真好”……
央视评论员王志安撰文说,目前中国多数煤矿企业在避险设备上明显投入不足,好一点的企业给矿工配备的也只是一个救生面具,面具能过滤一氧化碳,提供大约45分钟氧气。但据测算,一旦发生瓦斯超标,在45分钟之内赶到升井地点基本不可能,而煤矿的后续救援多数都是数以天计。缺少必要的紧急避险设备,是国内矿山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王志安认为,中国煤矿普遍缺少避难设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把紧急避险设备作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买不买全凭企业的自觉。避难设施需要资金投入,还需投入人力物力,如果死亡赔偿低于避险设施的投入,矿企可能更愿意选择赔钱了事。
山西已经订购避难所
今年8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
另据报道,美国私营企业Carbonoks公司今年9月宣布,它跟山西省政府签署了总价数百万美元、为期10年的合同,向山西煤矿供应避难所。
买不买53万元的避难所,考验着中国煤老板的责任心和良心。
8月26日,被困矿工的亲属展示一名矿工在避难所的画面。新华社发
煤矿避难所
尽管煤矿避难所型号不同,价格有所差异。但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报告,一般的煤矿避难所(使用期限为10年)单价是8万美元(约合53万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安装费、培训费、维护费、井下移动安装费(随着挖煤进度,避难所需重新选址,在美国大约是20天移动一次),10年下来的总费用大概是34万美元(约合227万元人民币,一次性付款大约还能打九折)。
矿工的生命希望
如何造就?
智利拥有比较完备的矿业安全法规。法规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配备几项基本的安全条件和措施:首先是从作业区通往地上安全地带的逃生通道;第二,作业区内相隔一定距离配备井梯,以方便矿工在事故发生时逃离事故地点;第三是地下式矿井内部的避险硐室,硐室内最低限度必须备有足够被困人员48小时内生存的物资。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认为,这次智利矿山事故中被困人员能生存下来,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避险硐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食物、饮水、氧气和照明支持系统,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了应急的生存空间。
此外,智利矿山安全法规还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每10人能有一个卫生间,每50人能有一个提供洁净饮用水的设备,每15人能有一间浴室,有全天候可供10人共用的热水。地下式矿井下必须保证有两条时刻畅通的通信线路,矿井内必须保证每人每分钟有3立方米以上新鲜空气,通风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5米至150米。
智利大救援震撼中国矿工和煤老板
不敢想象自己的矿上发生同样的事故,结果如何
A
B
“太高兴了,真是不可思议!”类似的话,王有利重复了好几遍。
13日中午,这位有着7年矿龄的中国山西大同煤矿工人,一边看着电视里智利圣何塞铜矿首名升井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成功获救的场面,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他有生以来头一回被外国的矿难救援感动了,言语间,似乎还有一丝颤抖。
国内缺应急生存设备
然而,两天前,他甚至不清楚“智利”这个国家究竟是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直到10月12日下午,王有利准备下井采煤,队友说,“国外发生了一个大矿难,30多人困在矿井里69天都还活着。”
“开什么玩笑?”王有利以为队友听错了,大概是把69小时当成了69天。等干完活,晚上回家对着电视机,王有利愣住了。“真是奇迹,要是我们在井下,有水有氧气,还能熬一个星期;要是没水,3天都撑不过去。”
王有利,山西大同矿务局24个矿中,一个年产不过300万吨的小矿的职工,从小在矿区长大。
2008年,他和三个同伴被埋在塌方的井下整整50个小时。“当时巷道比较窄,我们需要拓宽一下,就打眼放炮,煤墙倒了下来。”庆幸的是,四个手脚灵活的年轻人都撤了出来,靠着煤渣和体液撑过了一整天。直到第二天,地面上救援的食物和牛奶才通过打通的管道送了进去。
“我们先敲管子,让外边的人知道,里面的人还活着。然后找水,用各种方法多活一天是一天,等死也等着营救。只有等待,哪像人家智利的矿工,还能打牌玩游戏机。”
王有利特别羡慕圣何塞铜矿的生产环境和管理制度,“人家井下有手推车、电池、通风口,还有水、罐头、牛奶,都是事故之前就储存着的。难怪他们能笑着活了70天。”“智利做得更人性化一些,国内不会这样,不会事先准备紧急状态下的生存物资。”
中国矿业老板普遍存在“侥幸心理”
同在山西的某矿业公司的经理邢广成,曾经投资过一个海外矿产,其旗下的一家煤矿,去年还发生过一起严重事故。4名矿工被困井下24小时获救。
邢广成承认,国外科学的安全生产和紧急救援的程序,凸显了许多国内煤矿的“消极”和“被动”。“现在安全生产抓得严了,出了事,捂也捂不住。搁以前,如果救援成本比较大,很多就隐瞒了不救了,救人要花100万元,还不如赔他家里20万元。”
邢广成举例,去年以来,随着煤矿“国进民退”和矿领导带头下井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机制更加强化,但就预防事故而言,中国矿业老板普遍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增加安全支出的成本,成为矿难频发的根源之一。他不敢想象自己的矿上发生同样的事故,结果如何。
“心理干预或者情绪疏导的工作很少,基本上没有,都是矿工被救出来后,给他找找心理医生,给一点物质补偿,让他恢复一下。”
最感佩的是智利矿工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智利矿难救援的成功,给予邢广成很大的震撼,他认为,这是“整体救援体系”运作的结果,也是“国家长期的安全生产工程”的成就。“反观我们,对危险估计不足,投入也不够,矿工自身的自救能力也不专业,同样情况下,他们救援的难度要小得多。”
而在王有利心里,最令他感佩的是智利矿工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他以为,智利被困矿工争做最后一个升井者的精神也一直在维系着他们自己的生命。“干我们这行的,特别能表现出患难见真情,去年我们周边一个矿塌方,7个人被埋了,但是谁都不愿先出来,最后出来的同事还要把机器先送上去,自己才上来。”
因为不能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到所有的智利同行获救,王有利最后告诉记者,“我马上也要下井了,我会在井下为他们祝福,我真心地希望他们全部获救。”
据《都市快报》《东方早报》
“凭借着全国民众的团结、信念和希望,矿难救援行动终于取得成功。这次的成功救援也使智利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更加受人尊重的国家。”——智利总统皮涅拉
黑暗中的一盏灯会成为矿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