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员出行必须清场的陋习何时了
企业竞争不能尽失“道德的血液”
警惕坐牢补偿费的“诱饵效应”
网民大会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媒体称蒙牛涉策划奶粉性早熟事件,蒙牛、伊利分别回应(A02版)
企业竞争不能尽失“道德的血液”

□晚报评论员 李记

从蒙牛、伊利目前的声明(说明)看,双方仍各执一词。想必,该起事件不会因为双方各自的声明而偃旗息鼓。“恶性营销文案”是否属实、相关责任人是否被批捕等问题,尚需有关部门站出来澄清。尽管真相还有待澄清,尽管暂时还不能给事件下定论,但应该明确的是: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企业竞争,也不能以尽失“道德的血液”为代价。

和其他行业“同行是冤家”的情形一样,奶业巨头间的攻击战也时有发生。在正常的商业伦理和市场规则内,企业间为“抢地盘”你争我夺,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毕竟,企业间的良序竞争,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价格的保证来说,都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在企业间良序竞争的过程中,企业能实现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顾客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问题是,如果企业间的竞争仅仅是为眼前利益,陷入丧失原则和边界的恶性循环,不惜绑架良知、亵渎正义,那就不仅是“不道德”的问题了。

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企业家身上也要流着道德的血液。”延伸这句话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决不能以尽失“道德的血液”为代价。在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之后,国内奶业一直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其后,屡屡爆出的问题奶粉新闻,都一再地让陷入风声鹤唳状态的公众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期望的是,国内奶业、奶粉质量的问题,能够少一些,再少一些。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个别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从来没有停止,个别企业总喜欢利用公众风声鹤唳的心理进行诋毁……

这样的恶性竞争,无疑会造成“多输”的局面:陷于“对掐”泥淖的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不得不动用各种关系进行“公关”。因为在这种“对掐”中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往往很难跟得上公众的预期。同时,国内奶业如果一直陷于这种恶性竞争的循环中,整体声誉势必一次次受损,“行业复苏”注定步履维艰。

该起事件无论结局如何,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商业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灰色边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为,须尽快加以规范。而裹挟在企业恶性竞争当中充当“搅局”第三者的,除了那些“浑水摸鱼”的公关公司,还有个别充当推波助澜工具的媒体。如何在打造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将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不负责任的公关公司、媒体从业者进行“净化”,考验着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与智慧。必须明确的是:任何游戏规则的确立,必须以保证企业、企业家满怀“道德血液”为前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