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高龄的苏复兴在家里办了个摄影展。
影展有2000多张照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苏老就开始用相机记录家里每位成员。
苏复兴说,50年代,他有了第一台120相机,德国产的,当时花了100多个银元。如今,这部使用近60年的全金属蔡司牌照相机还能使用,在收藏市场上身价不菲。
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不同年代的“影集”
苏复兴老人住在南阳路。刚走进家门,满沙发和书桌上各种各样的相册和日记本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集,主题:50年代家庭成员,黑白照、德国120相机拍摄,100页,330张……”看到来了客人,苏老慢慢弯腰,从沙发上拿一个很旧的黑皮日记本递给我。
打开“影集”,各种小尺寸的黑白照片歪歪扭扭地粘贴在笔记本上。“50年代没有相册,照片都粘在日记本上,黄颜色的胶布一点点粘住照片的四个角。”苏老一边介绍作品,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开日记本给大家欣赏。
最特别的还是那一本长方形的黑色硬皮本,本子左边有两个圆孔,一根绳子穿过圆孔将整个本子系得结结实实。
翻开写着“第三集”的这本“影集”,粘贴照片的纸张上面清晰地印着“明细分类账”几个大字,而整个底纹都是统计账目打好的方格。
苏老的第一台相机,当年购买的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10年的工资
苏复兴老人一生热爱摄影,由于以前从事地质工作经常出差,所以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接触到了相机。
拿起第一台德国产的老式120相机,苏老一阵感慨,“这是我的第一台相机。”苏老轻轻按了一下相机的快门,没听到响声,他赶紧用右手指去转了转相机右侧上角的卷胶片钮,“哎,差点忘了,这种老式照相机是要先卷胶卷才能拍的”。
苏复兴老人清楚地记得,这台相机是1955年在西藏买的,当时花了100多个银元。
记者查阅了当年的资料,在1955年,100个银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10年的工资。
80岁的苏老给家人当了50多年摄影师
历时50多年,2000多张照片,苏复兴老人和老伴平时经常会刻意去整理这些美好的记忆。 “我把家人生活的点滴用镜头记录起来,这些照片都是宝贵的资料”。苏复兴老人给家人当了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师,他想让晚辈们看一看自己的“家庭摄影展”,分享一下过去那些年代中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