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昨日晚8点起,市交警支队在全市范围内设40个点,严查垃圾车和水泥罐车。如此严查,效果应能立竿见影。短期内,“疯狂垃圾车”应会有所收敛。
但设点严查“疯狂垃圾车”毕竟只是短期行为,如何确保严查过后垃圾车不再“疯狂”?这是个问题。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郑州市目前的规定是:晚上10点之前垃圾车不得入市;垃圾车运输垃圾必须密封、覆盖。而记者调查发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有不少垃圾车大白天出入市区,未对垃圾密封、覆盖的垃圾车也多有出现。
白天拉垃圾,加上超速行驶,肯定会对市民的出行安全构成威胁;垃圾车未加密封、覆盖,甩下的垃圾会影响市民正常出行,也会增加环卫工人的劳动量。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垃圾车撞死人的悲剧绝对不能再上演。问题是,结合整治水泥罐车的经验,我们难免生出担忧:对“疯狂垃圾车”的整治,会不会陷入类似的困境?
这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在过去的几年里,对水泥罐车的整治,牵动了全市上下各界的心。尽管给水泥罐车装上限速仪、为罐车加装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措施的采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证驾驶、安全防护措施不达标的罐车存在。
治理水泥罐车的经验,能够用在治理垃圾车上。除了要确保70%的建筑垃圾清运车完成覆盖、为一半的车辆办理清运许可证外,还须建立更为严厉的治理机制才行。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一些水泥罐车之所以“上路时交警也不敢乱查”,是因为这些罐车是在个别有关系的人名下的。如果报道属实,那么需要摸清的事实是,一些垃圾车是不是也是“特权车”?
总之,治理“疯狂的垃圾车”,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只追求短期效果;要保证治理的彻底、全面,不能留下“死角”。做到这些,方能让市民放心,让环卫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