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市井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公寓”月租50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我的“公寓”月租50元
整个郑州,哪找这么便宜的房子
小猫咪眯着眼睛在花盆旁享受“日光浴”。
老人用烧柴火的炉子在门口做饭。
在狭小的屋子里用老式煤火炉烧水洗头。
邻居们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打牌。
小狗和蹲着吃饭的主人,让人看起来是那么熟悉和怀旧。

门口的窗台成了居民的梳妆台,时光仿佛在这一瞬间倒流了20年。

不远的将来,一个叫“棚户区”的名字即将退出舞台。但现在,西站路秦岭路附近的棚户区仍是很多人停靠在都市里的一个温暖港湾。这里的房租只需每月50元左右,低廉的房租吸引了不少低收入家庭前来租房。

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简陋环境,随处可见温馨场景

3排矮矮的平房,两条窄窄的小巷子,将100多户小平房紧紧连在一起。

阳光一好,中午就成了棚户区最热闹的时候,下班的大人,放学的孩子们不停地在院子里走动,巷子里一时间显得有些拥挤。

沿着小巷子往里走,一户户居民家门前的老式物品总能让人感到惊讶。

石棉瓦做成的房顶上不规则地摆放了几个黑色的大铁桶,一个崭新的红色太阳能热水器穿插在中间,看起来特别显眼。居民说,黑色大铁桶的功能和太阳能热水器一样,阳光强的时候,能把桶里的水晒热。但是天一冷,大铁桶就没啥用了。

临近屋檐的地方,一些饮料瓶拴在一起高高地竖立在石棉瓦上,由于附近高压线很多,居民就是靠这些自制天线收看电视节目。

“喵”。一只白色小猫熟练地顺着烂了玻璃的窗户钻进一个房间,距离窗户上方很近的房顶上,另外一只小花猫静静地躺在花盆边,眯着眼睛在享受“日光浴”。

不远处的一扇破旧红门上钉着几层厚厚的木板,旁边的窗户上歪歪扭扭地写着4个粉笔字:“幸福之家”。

每月50元,这里的房子不愁租

“门糟了,下点雨就会烂,修得次数一多就不好看了。”一位中年妇女乐呵呵地端着一碗面条推开吱吱呀呀的小门,从屋里走出来,蹲在几位在墙根端着碗吃饭人的旁边。

走进屋内,空间很小,不足5平方米的地方堆满了厨房用品和洗漱用品,一台靠近墙边的老式煤火炉将周围墙面熏成了黑色。

旁边是间小小的卧室,里面特简单,只有一张床和一些杂乱衣物。

“这里住的人,大家都熟悉,连吃饭都围在一起”。董女士算是这里的老租户了,她和家人已经在这住了8年,“50块钱的房子,肯定全市最便宜。”她觉得,按照她们全家每月1000多块钱的收入,住在这,挺划算。

“50块钱一月,上哪找去?就连城中村的标准间每月也至少要200元以上。”住在巷子最里面的刘女士说,棚户区的房子是不愁租的,挣了钱的人都出去买房了,他们就把这里的房子租出去,“这里一半多房子都租了出去,一些收入低的家庭在这一住就是十多年。大家在这里种着花,养着宠物,把这当成了家”。

原是厂里

给职工建的过渡房

却成了永久的“家”

72岁高龄的阎大爷喜欢静静地坐在家门口晒暖。

“老阎,炉子帮您买回来了,43块。”一位骑着三轮车的老人在阎喜衷老人家门口停了下来。

“嗯,不错,这炉子不错,就是有点贵。”阎大爷赶紧站起身来,摸着三轮车后面一个崭新的黑色铁炉,看了又看。

“这种炉子是烧柴火用的吧?”

“嗯。很方便的。”

“炉子放屋里,烟不大吗?”

“呵呵,不放屋里,放在门口做饭用。”

周围邻居端着饭碗纷纷围了过来,阎大爷新买的炉子,一时间成了大家聊天的话题。

阎大爷家里有5口人,老伴、儿子、小孙子都居住在棚户区。他们全家人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十几年。

阎大爷说,自己是印染厂的老职工,这里本来是厂里给工人安排的“过渡房”,但1997年的时候厂子垮了,这里也成了自己固定的“家”。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