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郑州二十二中的吴玲老师坚持带病上课,最终倒在课堂上,她被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王生英老师不顾残疾的身体,扎根教育事业,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们,都是崇高的,是教师学习的榜样。
然而,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有近八成的教师表示,如果以牺牲健康、家人和生命为代价,他们不愿意“这样”。
昨日,在汝河路小学,由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部分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一线老师对什么是“师德”展开研讨。
晚报记者 张勤
专家看法 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太空泛”,不具备职业特点
2008年,教育部修订了已实行11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6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随后,郑州市也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十项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称作“师德”,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合格、优秀的标准。然而,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部门公布的师德标准有些空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第一条,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这也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是一种社会公德。没必要写在师德规范中。”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玉斌说,现在对师德的规定很模糊,社会公德、师德以及师道等被搅在一起,老师被塑造成“圣人”。
他说,“师德规范”概念模糊,不好执行。“老师常学习师德规范,记笔记,写体会,每年都签订师德责任书,但师德仍是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师德应更多突出职业特点,将公德当做师德,等于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河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宋晔认为,比如“不能打骂学生”,这一项其实是公民应遵守的公德,不具备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
在研讨会上,大家对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有很多新的看法,尤其是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说法,多数老师并不认同。
“老师要像蜡烛一样,燃烧尽自己,照亮学生。这是中国人一向对老师的要求。”汝河路小学校长张卫东说,实际上,这种要求有些苛刻,难道不燃烧尽自己,就不能教好学生吗?
他认为,像吴玲老师、王生英老师这样的楷模,是每位教师学习的榜样。但老师带病给学生上课,以牺牲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精神,与当今倡导的“以人为本”相悖。他说,这些榜样已经成了一种“神”,值得推崇,但是却不好推广。
河南大学教科院的杜静教授说,曾经有调查显示,如果以付出自己的健康和家庭为代价成为优秀教师,80%的老师表示“我不想这样,可能也不会这么做”。“这是正常的。”她说,因为道德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现实调查 “蜡炬成灰泪始干”好老师标准,多数老师不认同
教师呼吁 给师德设置一个“上界”和“下界”
现代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说:不吵骂学生,上课不拖堂,穿得漂亮些……
家长认为好老师是:和家长平等地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穿着得体大方……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和教师认为,对师德应该提出一个“上界”和“下界”。
但如何给教师职业道德定一个界限,师德规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专家和校长们有一些看法。
三门峡二中校长张亚让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两项就足够了:一是“关爱学生”,二是“钻研学问”。
一个老师,只要关爱学生,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爱,他就会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另外,老师必须不停地学习,多方面钻研学问。“有这两条就足够了。因为这是教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最显著的道德。这才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张卫东说,师德的“下界”,就是国家要求每位公民的社会公德。
“我们提倡“教育平等”,因为现在存在教育不平等,比如家长一来找老师,就害怕老师,赔着笑脸,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表现。“打破教育围墙,让老师、学生和家长平等对话。孔老夫子办学时,他有传达室吗?没有。”
郑州回中校长李焕立说:“我们树立的学习楷模标准很高,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或许一辈子也难达到。那就让老师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能牺牲。这些应该写到师德标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