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砦为啥叫押砦?它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居民们又过着怎样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押砦社区,感受一下它的独特文化魅力。 晚报记者 李丽君 实习生 赵柳影 文/图
这就是押砦社区的关爷庙。
郑州常姓人最早发源地
据地方志记载:在押砦村形成初期,在此居住姓押的人占多数,所以叫押砦村。并且在村东头有一座关爷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随后,常姓的后代慢慢搬迁到押砦并安定下来,现在押砦村以常姓居民居多。
“算起来押砦村可是郑州常姓人最早的发源地呢。”押砦社区的主任朱金凤说。
跟随工作人员,记者在一片现代楼宇之间,果真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4米高,6米宽,黄色的琉璃瓦屋顶,灰色的墙体,门前还种有两棵柏树。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重建之后的。”朱金凤说,原来的关爷庙已经损毁严重,1999年村里出钱对它进行了重建。
社区邻居节共度好时光
自从2005年《郑州晚报》发起“邻居节”活动,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有了真实的落脚处。一年一度的邻居节,已成为郑州市民的一种期待和习惯。
为了营造温馨的邻里关系,押砦社区每年都会和辖区居民一起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包粽子大赛等我们都搞过,辖区居民的参与度都特别高。”朱金凤说,今年端午节他们还举行了包粽子大赛,把大家亲手包的粽子全送给了孤寡老人、贫困户及离退休人员。
夏季孩子免费学跆拳道
社区内的孩子特别多,社区工作人员便将社区一楼大厅开放,请来教练免费教小朋友们学跆拳道。
“每到暑假都会吸引许多孩子参加。”跆拳道的教练常先生说。
“一到暑假就发愁没人带孩子。”社区居民李女士说,她和丈夫工作都特别忙,一到假期俩人就得为谁照顾孩子而争论不休。“现在家门口开了跆拳道班,把孩子送去我们就可以放心上班了,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设在家门口的文化大院
押砦东街和押砦中街的交叉口一个约700平方米的院子就是社区办公的地方,而居民们则亲切地称它为“文化大院”。这里不仅有活动室、托老站、科普大学,还经常举办文艺演出。
在社区活动室里,除了图书、杂志,还有居民们自己的书画。麻将桌、跑步机等各项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还配有厨房和餐厅。
每周三下午,还有专业老师来给居民们上课,附近不少市民也常来“蹭”课。
“上星期讲的是旅游教育,这个星期好像要教舞蹈。”70多岁的李先生说,他可算是文化大院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一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