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8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人做出了国家级水平的现代辞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大型科技辞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问世
郑州人做出了国家级水平的现代辞书
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领衔主编,填补国内出版界一项空白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济昌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共有上中下三卷。“这是样书,印刷厂还在印制中。”据了解,经过8年时间的精心编纂,这套词典有650万字,共收录词条18000多条,5000多幅插图。领衔主编的正是王济昌局长,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181位院士、专家、学者、教授参与其中。

专家评价,这部词典填补了国内出版界一项空白,堪称是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最具有权威性的一部大型综合类工具书。

晚报记者 张勤/文 张翼飞/图

【权威】 “说这部词典具有权威性,我们有自信”

上中下三卷,每卷都有近5厘米厚,沉甸甸的,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词典所承载的科技知识的重量,是“重中之重”。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是由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济昌领衔主编,由181位院士、专家、学者、教授历经8年之久精心编纂而成的。昨日下午,在接受采访时,王济昌局长仔细向记者介绍词典: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分上中下三卷,650万字,共收录词目18000多条,四色插图5000余幅。涵盖了我国自然科学中38个一级学科以及科技管理学、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后面还有附录,包括中外科学家简介、中外科学技术奖项、中外科普活动日、全球地质年代表等24项。

有专家评价,这部词典是目前国内涵盖面最广、覆盖学科最多、容量最大、权威性更强、通俗易懂的一部科学技术领域知识宝典,填补了国内出版界一项空白,堪称是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最具有权威性的一部大型综合类工具书。

根据中国辞书编撰的标准,要想被称为“词典”,必须符合词典编纂规范。而要想达到“大型”,必须在500万字以上。

常务副主编董志忠教授说,说这部词典具有权威性,他很有自信。“词典涵盖的自然学科中的38个一级学科,每一个词条,我们都邀请权威部门的知名学者进行编写。”董教授说,编辑部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郑州大学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181位专家、教授参与编纂工作。主编王济昌局长先后10次去北京,当面听取专家对词典编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全面】 “词典”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不是所有的工具书都可以叫做词典的。”王济昌说,词典是老师,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必须做到权威、涵盖面广,给读者提供知识。

他说,科技知识词典,对科技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工具书;对高校来说,是一部馆藏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党政机关干部、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部查阅书;对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部会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的科普书。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播、普及知识,让更多人去学习、掌握、运用科技文化知识,是可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王济昌局长说,从一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公民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比外国发达国家要低。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出版前,综观当时的图书出版市场,辞书类图书种类不少,各种工具书层出不穷,但以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辞书还不曾出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学术视野、以对概念深化性解析并提供相对详尽的词条背景资料为表现形式的大型词典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需要跨学科融合。“各学科的融合是一个趋势,需要有一本综合类的工具书在社会上传播。”王济昌主编说,把自然学科的38个一级学科融合成一部综合类的词典,《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应运而生。

【时尚】 有最新的科技知识词条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的特点第一个就是时代性强。在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反映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专业术语。”王济昌局长说。

从2008年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到今年刚刚出版样书的第三版词典,已经有不少变化,增加了很多新的科技知识元素。据了解,在初版的《词典》中有大约1万个词条,第三版则增加到了18000多个。“词典的内容在不断充实,系统也是越来越完善。”

董忠志教授介绍,收集科学技术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比如超级细菌,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有动车组、嫦娥二号等,都是今年新增加的词条。”

【生动】 图文并茂,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

一说到“词典”,不少人会有说教的感觉。要是再加上“科技知识”,更多人觉得会看不懂,内容深奥、晦涩难懂。不过,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时,读者大可不必有此担心。这部词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强。语言通俗易懂,简练流畅,力求把深奥复杂的专业理论或技术,表述成简明的知识。

打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可以看到关于科技知识的解读,是这样设置的:科技知识词条——词语解释——背景介绍。董忠志教授负责《词典》的日常编写工作。他说,和其他工具书不同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不仅解释一个词条的基本含义,还会介绍该词条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样一来,每个词条都有几百字,就不足为奇了。“每个词条就是一个知识单元,看到这个词条,你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含义,同时还能了解这个词条的背景。”

生动的特点还体现在词典中的插图上,在第三版的18000多个词目中,有近6000幅插图,平均每3个词条就有一幅。而在初版中是没有插图的。董忠志教授说,有些比较抽象、深奥的科技知识词条,不好懂,如果用语言文字表述,上千字也说不清楚。“如果用示意图、流程图来表现,就会一目了然。”董教授说,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图片来表示,让非专业人员的一般读者都能读懂,很“人性化”。

创新、严谨的科学精神

缺一不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是家喻户晓的,作为新生代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出自郑州,让很多人没有想到。“郑州人做出了国家级水平的现代辞书。这是很多人以前没敢想的。”王济昌局长说。而敢想敢做,正是王济昌局长的特点。

2001年,王济昌刚从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调往市科技局当局长时,开始注意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与科学技术或科技管理有关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等。“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既然当科技局的局长了,自然就要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了。”王济昌回忆说,收集工作先从一个个词条开始,先是三条五条,接着是十条几十条,再接着是上百条,他把工作之余收集来的词条一条条粘贴在笔记本上,一边收集,一边不停地翻看,琢磨,不仅了解到了以往所不曾了解的知识、术语,也获得了不少的乐趣。

收着收着,他就上了瘾,有一天突发奇想:这些词条对我本人来说十分有用,对其他人不也一样吗?为何不能把这些新的科技名词、概念、术语等收集齐全并编辑成册,让其为更多的科技管理工作者提供服务呢?“我当时想,科技局有专家人才库,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王局长说,他邀请已经退休的董忠志教授,曾是北大化学系的老师,任词典的常务副总编,主抓词典编纂过程中的全面工作。

“这部词典是很多人的心血。”王济昌说,在最为紧张的那段时间内,编辑部所有同志连续工作近50个小时,连吃饭都是派人专门送到办公室里,许多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老同志每天下来都会觉得眼酸、腰疼、颈疼。曾有人粗略地计算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从开始编辑到最终成书,编辑人员前后审阅过的文字数量多达几亿个,几乎每一个词条都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筛选、过滤、修改、补充、删减、确认、定稿等一道又一道程序。几年下来,不知用坏了多少支圆珠笔、多少个打印机墨盒。

中国辞书学会的专家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是这部词典问世的关键条件。“没有这两条,这部书也出不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