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客观而言,五部门此次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有不少亮点。但综合来说,此次调整并不彻底。比如,奥赛获奖者虽然不再保送,但并没有彻底杜绝加分,对待科技创新大赛奖的态度也是如此。在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上,虽然确定了省级统测只设“8+2”个项目,但这样的框架设定能否切实起到规范的效果,还很难判断。比如,据相关人士介绍,现在高考体育加分的项目扩大至所有国家、省级体育竞赛计划的赛事,大概有1000项。以足球为例,可以审批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赛事就有20个(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如此众多的赛事,监管起来必然千头万绪,调整后这些赛事的运行如何杜绝权力、人情的渗透,目前阶段恐很难预期。
而且,此次作出的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留出的最大“空门”在于,仍将不少项目最终加分的权限,留给了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让他们“结合本地区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据悉,目前的情况是,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的加分规定。即便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此次重新备案筛选,能剔除一些不规范的加分规定,但可以想见的是,掌握在各省级手里的高考加分规定,仍会比较纷乱、庞杂。因为,像山东省那样“一刀切”地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的省份,恐少之又少。
五部门之所以没有彻底杜绝高考加分,想必是出于设置缓冲期的考虑。但从此次公布的方案不难看出,在具体的缓冲期的设定上,五部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比如,奥赛、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加分,何时彻底取消?赋予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手中的加分权力,何时回收?更进一步说,教育部的14种加分规定,是否也应该有一个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的时间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实现阶层流动的通道如何丰富,高考的模式如何变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高考的价值与作用仍无可替代。而诸如罗彩霞事件、重庆高考状元民族造假事件,以及浙江高考航模加分等事件,都一再地告诉我们,过于庞杂、纷繁的加分规定和加分项目,只能留下更多的可供钻营的空子;公众对高考及高招公正、公平的更高要求,必然要求高考加分规定和加分项目一步步去繁从简,直至被完全清理。所以,我们最大的期望还是,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在清理高考加分方面,能有更彻底的积极作为。比如,不妨以3年为时间表,在3年的时间内全面清理高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