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市委、市政府号召市直机关干部下基层,机关干部要“下项目、下企业、下社区、下农村,联系交通路口”,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三年前,郑州市公安局就开展了“万警进社区”活动。这些“扎根”社区的民警,都做了些什么工作?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本报记者走入这些社区,对“万警进社区”活动进行采访。用我们的镜头和笔寻找三年来这些片警的感人故事。回眸三年,发现感动,感受温暖,温情你我。
从11月19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万警进社区”活动的回访报道。如果您身边有令您感动的社区民警,请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线电话:67659999,QQ:1635807291,电子信箱:67659999@163.com。晚报记者 王继兵 张勤
有人怕她,经常把她的手机号“抠掉”
冯维平,管城区塔湾社区的社区民警,居民见了她,都喊她“冯老师”。
塔湾社区是个老住宅区,实有人口57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有3200多人,有12个家属院和14个单位。社区的特点是:拆迁户多,下岗职工多,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部位也多。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刚好就在塔湾社区警务室的东隔壁。来看病的人也多,难免会发生医患纠纷。每次,冯维平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早介入,早调解,早化解。
医院大门处还有一个警务室,有冯维平的电话号码。
医院保卫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不法分子知道冯老师的厉害,经常把冯老师留在警务室外的电话号码“抠掉”。
昨天采访时,警务牌上的电话号码刚刚重新贴上去,崭新崭新的。
心系群众,她是居民心中的“好片警”
采访中,住在东大街58号院的程大妈看到冯维平,先是喊了一句“老警”,又说“你可真是俺们的好片警啊”。
程大妈说,冯老师为辖区居民做了很多好事。就拿58号院来说,冯维平来到塔湾社区后,就给小区装上了监控摄像头,小区就很少丢自行车、电动车了。
58号院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一墙之隔。以前,医院西边的一条道路上有几十个窨井盖,车来车往,轧在窨井盖上,声音“扰民”。再加上救护车的声音,尤其是到了晚上,更是让居民无法入睡。“矛盾最深的时候,有居民曾经往医院门诊窗户上扔砖头。”
冯维平说,她也想了很多办法,剪下轮胎皮,铺在窨井盖一圈,希望能减少噪音。
后来,在冯老师的协调下,医院把道路修了修,现在已经看不到窨井盖了。救护车进出医院大门时,也不再鸣笛。
记者发现
当警察31年,她从未离开过社区工作这个岗位。
53岁的冯维平还有两年就应该退休了。
她现在依然很忙碌。在采访她的40分钟里,就有四五个居民找她办事。其实,事情并不大,诸如户口怎么转,房产证明怎么开等。
一心扑在工作上,冯老师说感到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和父母。
希望,退休以后的冯老师,可以尽享天伦之乐。
亲朋话语
采访当天,冯维平老师的身体刚好一些,她又开始上班了。
“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心脏,从年轻时候就不好。”冯维平的老伴说,前几天冯老师还在医院输液,刚好一点,又到警务室上班。
对于妻子这种“拼命”的工作态度,老伴说:“我们是同学,刚开始结婚时,我担心她累,晚上下班晚,回家不安全,每天都陪她加班。”
冯老师的老伴说自己也曾经发过牢骚。“太为她担心,下辈子再找老婆,就不找警察了。”他说,最主要的还是心疼妻子太累。
有啥说啥
“其实,群众的要求并不高。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希望能有个人出面帮帮忙!”
“很多大的冲突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当出现小矛盾时,不及时解决,等发展到大问题时,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能及时解决的小矛盾,化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