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8版:财经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缺工时代 人力大省如何出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最低能拿2000元,活才会有人干”
因为缺工,很多企业的产能不足七成
缺工时代 人力大省如何出牌?
二马路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一些打工者坐等招工。

“最低能拿2000元,活才会有人干”

因为缺工,很多企业的产能不足七成

15年前,河南工人到沿海打工,超过25岁就很难找到工作,进个好点的厂子得先交钱。

如今,缺工已成制约沿海企业发展的瓶颈,他们开始拿钱“买人”:你帮我招一名工人,我付给你钱。

而在内地,普工和技工也严重短缺,我省食品、服装和机械制造等行业都喊缺人。人工,显然已成一种诱人的稀缺资源,那么,河南如何坐享人口红利?

晚报记者 程国平 徐刚领/文

马健/图

用工态度

20年间“冰火两重天”

崔秀池,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介绍部部长,从事职介工作10多年。在他的印象中,不过20年,沿海对待内地工人的态度“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让河南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我省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没少想办法,他们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用工大省分别设了办事处,专门协调河南工人进当地企业打工。

崔秀池就先后在几个省份的办事处工作过,回想当年,这些沿海的企业进个工条件是多么苛刻:年龄超过25岁就不想要,结过婚的不要,没有初中、高中毕业证的不要,看着不太麻利的也不要,你想进个好点的企业得先交钱。

至今,崔秀池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松下电器来河南招工,要100人,结果1000多人来面试,个个符合松下的招工条件,工作人员没办法,拿个米尺现场量,低于1.7米、高于1.8米的都不要。

到了2005年以后,沿海企业开始缺工,来河南招工的非常多,一招就是几百人。崔秀池说,单是他所在的省职业介绍中心,2006年、2007年,每年向外输出1万多名工人。

2007年到2008年,沿海企业的招工条件明显放宽,进厂一分钱不要;到了2009年,企业会给在职工人说,你只要将老乡亲友带来打工,我给钱。

如今,这些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家家缺工,招工条件放得非常宽,年龄基本不限,学历不管,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只会写自己名字,这些企业也会招进来。

“2010年春节放假时,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会给工人开会,说你只要带来一个人,我给你600元的辛苦费,当然有的企业出到1000多元。”崔秀池说。

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农村劳动力7000多万,这些年陆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超过2100万。

然而最近这几年,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沿海企业内迁,待遇差距日渐缩小,更多的河南工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家乡,他们不想再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工作,纷纷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或在本省打工,崔秀池说,业内称之为“凤还巢”。

崔秀池还给出了一个数据,相比前一年,省职介中心2008年和2009年输出的工人就减半成5000多人,而今年,输出去的数字只有3000多人。

一方面是“凤还巢”,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去外省打工的趋势明显放缓,在劳动力市场,中西部地区不少人力大省和河南情况相似,也正是沿海缺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市场 “一头热一头冷”

既然企业如此缺工,为何人才市场那么多大中专毕业生难找到工作?

不少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三年,郑州的劳动力市场一直是“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所谓“热”,是指普工和技工紧缺,几乎是有多少要多少;所谓“冷”,是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

崔秀池认为,在供给层面,多少年来,社会上形成的一个观念就是,孩子一定要上大学,而不是上技校,所以上职业高中和技校的学生相对就少,而大中专毕业生猛增。

就在前几天,省会多家媒体报道:明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63万人,而职业高中和技校生只有22万人。

但在需求层面,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加速大招商的进度,引来像富士康、日产第二工厂、格力空调等这样的大企业,需要大量普工和技术类工种。

省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市场上,一个需求大学毕业生的管理或文秘等岗位,往往会引来几十甚至上百人争抢,而普工和技工由于用工量大,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

此外,从就业心态上来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投入的教育成本较大,往往不愿意去做自认为工作性质单纯的工作。

上述负责人举了个例子: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聘到富士康在流水线上做一名普工,他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有社会统筹。但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应聘到一家大型企业做文秘,工资也不过在1500元上下。即便如此,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去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做普工。

月薪期望 “最低能拿2000元,活才会有人干”

在郑州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还有一类工人也相对富余,就是年龄较大、结过婚的农民工。由于上有老下有小,农忙时节需要回家收种庄稼,他们只能打短期工,这些人往往会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做饭、刷漆等,他们自身不想被限制过多,而上规模的工厂也不喜欢要。

11月22日下午4时许,二马路劳务市场,初冬的下午,天还是有些冷,地上飘落一些黄叶。沿街挤满了找工作的农民工,不少人面前摆上一张白纸,写着“烩面、炒菜、凉菜、杂活、司机”之类的字样。

显然,这就是他们的求职广告。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农民工之中,前来应聘厨师的居多,几乎占到八成,俨然此处就是一个“厨师专场”。显然,这些农民工能干的活儿,缺少“技术含量”,也无法拿出有效证书之类的“硬通货”。

今年50多岁、来自山东淄博的求职者老廉在郑州打工已经有10多年了。

他告诉记者,管吃管住,最低能拿2000元,活才会有人干。“现在虽然说活儿不好找,但是,挣钱少和工作累的活,我也不愿意干。”老廉说,“现在的物价太高了,以前兜里装200元钱,感觉就很牛气。现在装200元钱,逛一趟超市,感觉啥还没有买,钱就花光了。”

老廉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如果不管吃住,挣1500元。那么,光吃,不喝酒,一天也得20元,一个月就要花掉600元。住,也得200元。吃和住就花掉了800元,收入花掉了一半。“以前一碗烩面两块钱,现在一碗7元,甚至十几元。青菜原来两毛钱一斤,现在两块钱一斤。”老廉感慨道,现在真的不比前几年了,一个月几百元,就有人跟着老板走,现在不中了。

应聘厨师的“小四川”要求更高,他要求的工资是3000元。“一个月给我3000元,让我天天扫地都行。”

记者注意到,来这里找工作的人多数年龄较大,基本上都超过了35岁。

人口红利 河南怎样坐享?

在11月12日举行的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对接会上,1300多亿资本拥入河南。

此前的8月,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郑州召开,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在河南豪掷下1400多亿元。

这巨量的资本中,有多少企业家看中的是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但至少,河南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在外地的企业家看上河南人口红利时,内地的不少企业家也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河南如何坐享人口红利?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刚就是其中一个。在李刚看来,河南人口红利这张牌怎么出,很有技巧。

这两三年,省服协做成的最大一件事是促成中国服装产业转移首个基地落户郑州。因为要促成这件事,李刚相继奔波于沿海各省市,整日接触的就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各省市的纺织服装业大大小小的企业家。

李刚可以深刻地认识一个问题,让这些老板们头疼的不是资金,也不是订单,而是一线的工人。因为缺工,很多企业的产能不足七成。

而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别的不说,单是24岁~38岁的农村巧媳妇就数以百万计,这批人往往结婚生子后,因为有孩子拖累就没有办法再出远门打工,很多人特别想找工作,但离家近的地方并没有工厂。

“如果在产业转移中,将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企业转移进小城镇,那么这一大批巧媳妇是不是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了?”李刚说,如果河南在3年内将这批百万人的巧媳妇在家门口转换成服装产业大军,每年可以为河南增加上千亿元的产值。

当然这中间还隐藏着另一个巨大的商机:河南现有的一批服装企业可以暂时放下架子,放下做品牌的梦想,完全可以先从沿海大型服装企业中接单生产。而实际上,像安踏等今日驰名全国的名牌企业当年都是从代工一步步做起来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