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黑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无需多言。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能随口说出不少鲜活的事例。在2005年,因为非常讨厌黑网吧“勾走了同学的魂”,郑州一位12岁的小学生通过记者向警方报警,举报了黑网吧;2006年,郑州还出现过“千名学生上街游行声讨黑网吧”的事。
事实上,依法治理黑网吧的行动,郑州每年都有。在今年的9月28日~29日,郑州市工商、公安、文化、通信等部门,还进行过一轮联合执法整治黑网吧的行动。而10月29日《河南日报》的报道称,郑州市目前共有授权网吧547家,经有关部门调查暗访,郑州市的“黑网吧”数量是1500家,几乎是合法网吧的3倍。
简单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治理黑网吧,唯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杜绝屡禁不止,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检视各地治理黑网吧的做法不难发现,依法治理黑网吧,方式无外乎有两种。简单说,就是“堵”与“疏”。
所谓“堵”,就是想方设法杜绝和治理黑网吧。比如在西安,今年7月,当地户县公安局联合当地教育部门散发“告家长书”,提醒家长监管孩子暑期健康生活。倡议家长“共管”之外,充当“堵”的角色的,无疑是相关职能部门。比如在深圳,今年3月,针对大量存在的黑网吧,深圳采取快速关停的“秒杀”机制,由公安、文化部门协同电信运营商每晚10点后对网络终端进行“1拖N扫描”,如果发现仍有10台以上分机运作的,将马上关停。
事实证明,仅靠“堵”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为逃避治理,不少黑网吧不惜动用关系网、高科技、瞭望哨、闭门羹、频搬迁、巧掩护、黑连锁、装隐蔽摄像头等“黑战术”逃避整治行动。另一方面,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如果没有职能部门的督察和监管,在利益的驱动下,让他们自觉举报黑网吧,往往不现实。
所以,做好“疏”的工作,无疑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对于那些条件较好的“黑网吧”,职能部门不妨积极采取疏导措施,引导它们完善环境、申领相关证照。在这方面,做好连锁网吧审批开闸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给出这一期望,是有着历史原因的。文化部2003年6月出台了一套较为严格的网吧管理政策;2004年,新建网吧的审批全面停止;2006年6月30日,河南停止网吧牌照全面审批;2007年年初,文化部等14部委联合颁布了各地不得审批新网吧的通知,网吧牌照审批再次冰封。直到2009年9月,文化部出台的《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才出现了松动。但依据这项《办法》,省一级连锁牌照的入行门槛,定在了注册资本1000万+5家直营店。
门槛过高,无疑会把很多酝酿申请连锁牌照的企业拒之门外。而且,因为门槛过高,连锁牌照企业必然通过“下压”的方式,导致控股黑网吧的门槛可能也较高。如此一来,利润空间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吸引黑网吧“转正”的积极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依法治理黑网吧,短期内无疑应该采用深圳模式:职能部门协同电信运营商对网络终端进行扫描,这是“堵”。长期看,更应该用降低门槛的方式,促进连锁网吧对黑网吧的吸纳,这是“疏”。相信,做到了堵疏结合,依法治理黑网吧,“反弹”的情况将减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