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钱放进担保公司,年息最高可以超过15%;急用钱的中小企业,从担保公司找点钱,利息也是高得吓人。如此高的存贷款利息,有风险吗?
昨日,郑州市召开全市担保行业工作会议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排查担保机构违法吸储、高息放贷等违法经营行为。晚报记者 程国平
严查违法吸储、高息放贷等行为
我市将加大对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违法吸储、高息放贷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情况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
相关负责人称,信用担保机构是最近几年的新事物,如果任由其风险积累,则会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很多年前出现的三星、百花事件就是例证。
昨日,不少与会的担保机构老板向记者透露,今年,部分担保公司高息吸储、放贷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有些市民甚至抵押掉房子,把钱放进担保公司吃高息。
“一旦担保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存款人可能连本钱都拿不回来。”一家担保公司的业务经理说。
郑州担保机构500家,超过不少一线城市
昨日,郑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杨虎臣介绍,目前郑州共有担保机构500家,几乎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数量上也超过不少一线城市。
截至今年11月底,这500家各类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38亿元。今年1~11月,担保机构累计为全市4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100多笔,累计担保余额达180亿元,间接拉动投资203亿元,增加企业销售额512亿元,创造利润73.2亿元,增加税收30.6亿元;担保机构直接创造就业岗位9400多个,为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保持郑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成担保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
据介绍,登记注册在郑州的担保机构共有500家,按照省政府规定到监管部门备案的仅有198家,只占四成。也就是说,有六成的担保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很容易存在虚假注资、随意抽逃资本金、高风险投资和从事非担保业务等现象,对投资者和社会而言,都是潜在风险。
此外,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有的担保公司直接从事民间借贷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提供融资;有的为企业向银行贷款“还旧借新”周转提供“过桥”融资;有的直接从事中长期民间信贷业务,收取高额贷款利息;有的拉款揽储,搞高息另类理财等。
这种随意性运作,无形中蕴藏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相关规定
郑州已出台《办法》严管担保公司
针对这些乱象,上月中旬,郑州市还颁布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主要是对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备案、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监督管理、终止、行业自律、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办法》规定,冠名“河南省”或“河南”的信用担保机构,最低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冠名“郑州市”、“郑州”或“县(市、区)”的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严格按照省工信厅的现行要求,担保机构设立或变更登记手续后30日内,应到同级监管部门备案。财政出资的应同时到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信用担保机构按规定办理完成登记备案手续后,由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颁发“郑州信用担保机构备案证”,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