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有家不住,他在城中村租间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有家不住,他在城中村租间房
片警赵三强,村里人喊他“三伯伯”“三哥”
赵三强亲手绘制了一张冯庄社区的平面图。

村里人多,情况复杂,要想摸透情况,定时去村里上下班还不够。“必须得和村民住在一块。”二七区冯庄社区的社区民警赵三强干脆租了间屋子住下了。

赵三强给冯庄村安装上13个大门,一到晚上就落锁,冯庄村很少再丢车。村民家没有门牌号,像走迷宫一样,老赵就自制统一的门牌号码,绘制冯庄村平面图。“那时候真是爬高上低,就为了画一张图。”赵三强说,看着平面图,整个村一目了然。晚报记者 张勤/文 张翼飞/图

3年前,郑州市公安局开展了“万警进社区”活动。这些“扎根”社区的民警都做了些什么工作?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本报记者走入社区,对“万警进社区”活动进行采访,用我们的镜头和笔寻找3年来这些片警的感人故事。回眸3年,发现感动,感受温暖,温情你我。

从11月19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了“万警进社区”活动的回访报道。如果您身边有令您感动的社区民警,请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线电话:67659999,QQ:1635807291,电子信箱:67659999@163.com。

赵三强给城中村装上13个大门

给城中村装大门,这种事并不多见。但是在二七区冯庄社区,近7年的时间,都是由铁大门把守。

大铁门一共有13个,刚好把住了冯庄村的13个出入口。从装上大铁门以后,冯庄村没有丢过一辆车。看到这一切,社区民警赵三强笑了。

今年56岁的赵三强,当了整整30年的社区民警,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冯庄社区。

刚到冯庄社区时,老赵发现,“要想完全掌握村里的情况,让居民方便找到民警,就需要住下来。”赵三强想了想,就在村里租了间房,住了下来。爱人为了照顾他,也跟着搬到村里。他们也成了村里的“暂住人口”。

为冯庄装上13个大门,成了赵三强抓的第一件事。

“爬高上低”绘制冯庄第一张平面图

大门装好了,赵三强又发现了新问题。

冯庄大小街道几十条,纵横交错,形同“迷宫”,在这儿居住了几十年的村民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家在冯庄的具体位置。

“画平面图,编门牌号。我当时心里就这两个念头。”当过兵立过功的赵三强又开始忙活了。他拿着比例尺,跑遍了村里的犄角旮旯,爬上村里十几层楼高的水塔和电线杆,观察每家每户的楼房。整整两个月,赵三强绘制出了冯庄村有史以来第一份平面图。

冯庄村村民说起赵三强,小孩子叫他“三伯伯”,年轻人叫他“三哥”,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他做的事儿,还有很多。

记者发现

昨日下午采访时,冯庄社区已经拆迁,居民都已经被先安置到其他地方。赵三强依然在做他的工作。他现在的工作是帮着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老赵对生活了多年的冯庄社区很有感情。他说,他还要等这些居民回迁。“那需要3年吧。到时候我再迎接他们。”

在赵三强身上,我看到了军人的正直、执着。老赵有几样宝贝,小小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数码相机、摄像笔,个个都是高科技。他说,他是很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老民警”。

亲朋话语

“刚开始,老赵说他要住在冯庄,周六周日回家。我一听,就有点着急了。”赵三强的老伴说,她不放心把老赵一个人放在村里住,每天没人给他做饭怎么行。“我也和他一起搬到村里,照顾他的起居生活。现在看看,这个决定是对的。他工作起来都不顾时间。”

赵三强的大儿子在他的影响下,当了一名警察。“我跟着我爸实习过一年,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道理。”小赵说,老爸是个“工作狂”,总是说要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啥说啥

社区民警赵三强总是说,只要是为群众办好事的,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不怕。

老赵的一些经典话是这样说的:

“工作就是工作,别造假,踏踏实实干。”

“做社区工作,特别需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我看问题很简单,就是做自己的事。”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