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特别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艰难岁月半夜惊魂再访旧地

知青,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符号,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段往事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对于当年的亲历者来说,那却是一段人生的回忆录,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那一段过去依旧刻骨铭心。“你知道40年前的1月16日是什么日子?”是啊,如果不是被这位当年的老知青提及,人们一定不会在意40年前的这一天在郑州的历史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痕——

讲述者:任进书,56岁,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调研员

采访人:晚报记者 崔迎

往日情怀

岁月如歌,倏忽之间,经历40年务农、做工、当公务员的我竟然已退居二线,走近花甲之年。然而,40年前1月16日那一天,以及我的6年知青岁月,那一段回忆时常敲打我的心扉,搅得我夜难入寐。

1971年1月,郑州市在当时的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即相当于今市长)王辉撑起的遮风避雨的大伞下,将郑州市2万余名69届、70届的初中生就近安排在我市郊区,建立了十大知青农场,并按军事编制组建134个连队。上山下乡当知青,离家不离“城”,从而避免了大批知青背井离乡之苦,因此,至今都让郑州的老百姓感念王辉之恩,对此念念不忘。我就是当年郑州市郊区十大知青农场的一名知青。

1971年1月16日,我与连队知青徒步近20公里,来到祭城公社贾岗大队后贾岗村当上了新农民。整整6年的光阴,我埋头苦干,很少有休息的时候,记得仅请了7天病假和15天事假,基本上是“苦干实干加巧干,任劳任怨不知闲”。因此,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晒黑了脸庞,但是心中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英雄气概和大公无私以连为家的豪迈情怀!

双手的老茧,一身的汗水,磨炼了我的意志,也浇灌出一串串荣耀。最令我难忘的是1975年1月2日,我作为祭城公社五七青年农场的知青代表,参加了在嵩山饭店召开的郑州市首届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漫长的知青岁月里,通过对田地的犁地、施肥、拔草和麦稻丰收交公粮等劳动实践,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知青,成长为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热血男儿,更历练了我承重的体魄和臂膀,这一切都让我终身难忘,受益无穷。

艰难岁月

当年的一幕幕宛如昨天。记得我们刚下乡时,几十个知青搭地铺先住在农民的柴草棚里。在后贾岗、邢庄、李平庄三个村之间,遍布大小沙岗十几座,尤其是后贾岗与李平庄之间的沙岗最大,如一座小山横亘在两村之间。那一场接一场的漫天飞雪,寒气逼人。此时,正赶上过春节,但是我们一人发一把铁锨,站在旷野里深翻土地,挖排水沟,拉沙埋压盐碱滩,真可谓“干活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清早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就这么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通过艰苦的劳动,我们硬是把一片荒草丛生的160多亩盐碱滩地,改造成夏收麦、秋收稻的肥沃良田。

我还记得一个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的夏日,连队知青有说有笑来到稻田拔草。知青们争先恐后地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赤脚下到稻田开始拔草。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大喊大叫:“快来人呀,有蚂蟥!”听到喊声,我急忙从另一块稻田跑过去,但见有四五只蚂蟥叮在一位女知青小腿肚上,渗出了鲜血,疼得她哇哇直叫。蚂蟥的学名叫水蛭,是一种水中的蠕形小动物,身体狭长且扁,有吸盘,在稻田里常吸食人的血液。我曾请教过当地农民遇到蚂蟥叮人如何处理的方法,于是立即告诉她:“快用鞋底拍,不要用手拽。”老农的土法挺灵验,随着鞋底的啪啪声,马鳖一个个应声掉了下来。害怕蚂蟥再叮的那位女知青两眼噙泪,强勉下了稻田拔草。就在这时,一位因脚气溃烂化脓而穿胶鞋下稻田拔草的女知青站在稻田里说,穿胶鞋拔草,就不怕蚂蟥咬了。第二天,不少女知青纷纷仿效,穿着胶鞋下稻田拔草。她们穿胶鞋在水稻田里来回走动十分吃力,不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稗草一丛又一丛被扔上了田埂,一行又一行稻禾变得整齐浓绿,豆大的汗珠却从她们的脸上一串又一串滚落下来。这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句唐诗回荡耳边,18岁的我,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了。

在“天凉好个秋”的时节里,我们连队将已收割后的玉米地、高粱地和红薯地先用铁锨并排翻一遍,再用犁耕一趟,然后用耙耙平,最后用耧点上麦种。当时连队没有牛,于是我们十几位知青就以人代牛,干起了犁地、耙田和耩种子的农活。但见我们知青一人一根麻绳,一头拴在犁的围杆上,一头挽在手中,扶犁的老农把式,在开玩笑中,“得儿,得儿,驾儿,驾儿,哦哦,吁吁”的吆喝声中,我们十几位知青把麻绳往背上一拉,一声呐喊,低着头,弯着腰就开始了人拉犁。农田一陇一陇地犁出来了,拉着拉着我们开始流汗啦,一阵秋风吹过,干燥的浮土刮得我们灰头灰脸,汗水和黄土搅在一起,每个人都成了花和尚啦,此时方知农活之苦累。

半夜惊魂

有一件事,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

记得是1972年8月,我当时在连队负责管理水稻田的浇水、施肥和守夜等项工作。那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从稻地回来,吃过晚饭,因为疲惫劳累,没有回机井房值班,就早早上床睡觉。大约在晚上10点,我突然感到好像有一只手压在我的心口上,俗称梦魇了,使我喘不过气来,似乎床也在晃动,于是,我努力睁开双眼,挣扎着坐了起来。我住的房子一片黑暗,对面连部则是灯火通明,我透过斜射过来的灯光,发现我睡的床有点歪斜,我打开随身带的值班手电筒往床下一照,紧贴着墙裙的床旁,掉下一大块土来。这墙可是我们白手起家,用自己脱坯的土砖一块一块和着胶泥巴堆砌起来的。

我叫醒了同宿舍的一位知青,告诉他我发现的情况,并对他说:这房子不安全,可能会塌下来啊。孰知,那位知青鼻子一哼说:你半夜三更,迷迷瞪瞪,大惊小怪啥嘞。一个翻身就又睡去。我没有犹豫,径直来到连部,郑州农药厂工宣队代表李福庆见我神情紧张闯进连部,就问我有啥事急得慌慌张张。我说:我住的宿舍可能要塌!李福庆马上和连队几个知青负责人来到我住的宿舍,李福庆手中三节电池的大手电筒往我床下一照,正好有一大块土掉下来,他神情陡然一变,马上决定连夜搬家。

我住的宿舍是面南坐北走向,小平房,茅草屋脊,四周为红砖到顶,间隔山墙均为土坯砖,一长溜10间,每间约12平方米。经研究,连队要求与我比邻的2个男生宿舍和2个女生宿舍立即腾房搬家,其他房子可以不搬行李物品,但不能住人。我们的宿舍是4人一间,有20余人需搬物品,有10余人虽不搬物品,但都必须搬出危房。不少男知青无房可搬,只好暂时把工具室腾空,床板一个接一个,就凑合着睡;一些女知青则搬入其他女知青宿舍先挤一晚,明天再调房。这天晚上的快速搬家,整整忙活到子夜时分也没有完全安顿下来。为此,连队搬家时,人怨沸腾,不少知青对我很有意见。

在搬家的过程中,有的知青笑我是“胆小鬼,没事找事”;有的知青戏说我是“闲吃萝卜淡操心”,没想到大家对我意见这么大!这一夜搬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许多男知青累得呼噜呼噜地睡着啦,我却躺在工具室里靠近门口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总觉得心堵得慌,心中十分痛苦。

第二天一早,在蒙眬中我被人喊醒,一个知青说:“小任,你中啊,把我们折腾了一夜,你倒睡得美,赶快起来吧,太阳都晒着屁股了。”不一会儿,上早班的钟声敲响了,我迷迷瞪瞪随着出工的知青来到了地头田边。记得任务是稻田拔草,因为一夜折腾,不少知青无精打采,还有几个知青少气无力地躺在露水很重的地头!我们正拔草时,只听一声巨响,我们辛辛苦苦白手起家盖起来的3间知青宿舍,轰然倒塌啦,尘土腾空而起,在清亮亮的晨空里,十里八里都看得真真切切,何况我们干活的稻田离宿舍仅有二里多地呢。

此时此刻,曾经挖苦讽刺过我的知青,尤其是倒塌宿舍里曾经住过的个别女知青,两眼噙泪,不少知青望着我默默无语,我从他们的眼神里,分明看得出:“小任啊,谢谢你啦,你做得对,我们有愧啊!”那一个个眼神,我至今都不会忘记。

再访旧地

时间整整过去了40年。曾日月之几何时,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今年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好友市十二届人大代表阴宁的陪同下,专程来到这里寻故怀旧。我来到东风渠边,恰见一排正在嬉戏的野鸭子扑棱棱贴水面低飞,仿佛是在说:欢迎,欢迎,欢迎啊。我站在东风渠贾岗新桥上,北望当年我们连队所在地的贾岗村,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那是河南中医学院的新教学楼!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0年过去,当年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两鬓斑白的小老头。想当初,刚下乡时,我们经常吃高粱面窝窝头,我们戏称为“黑铁塔”;大锅菜油水少,我们戏称为“望月汤”,尤其是红薯面窝窝头做主食,一顿接一顿,让我们吃得“过透了瘾”。我们连队160余名知青先住在农民家,后来自己盖房,住进了干打垒的平房。当地农民的生活跟我们相比要更艰苦一些,因此,后来村民深受知青的影响,不仅种麦、种稻,还种菜、养猪,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如今,望着眼前修葺一新的东风渠和宽阔通畅的金水东路,村民住的草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新颖漂亮的贾岗社区居民楼。目前,距原村往北不到1公里的龙子湖大学城,已有华北水利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航空学院、河南教育学院、河南电视大学、郑州电视大学等大学入驻,现拥有师生五万余人。一座座教学楼鳞次栉比,啊,贾岗村已经消失在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中。

距贾岗村往西北不到8公里,是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经过6年筚路蓝缕的开发建设,郑东新区已初具大都市规模,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大型数据综合水景景观均已投入使用,内外环30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龙子湖水碧波荡漾。

按照规划,距贾岗村往南不到3公里,距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不到5公里,是郑州近年内已经动工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国家铁路客运专线郑州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所在地。可以预言,那井字架上高速铁路上飞奔的火车和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载运汽车,又一次把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馈赠于郑州市。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充满水域风情、生机勃勃的郑州新城区,将成为郑州市最具风采、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记者手记

这是一种深藏于心底的情结,记得去年年底,我们的栏目刊载了一篇《有一种幸福叫团聚》,有关那个年代的往事,唤起了这位当年老知青内心深处的记忆,于是也有了今天的这篇特别讲述。

不知为何,虽然这种经历对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遥远,但从讲述者动情的言语中,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篇讲述,不过是知青生活中的一个简短片断,虽然有限的文字难以承载厚重的情感,但我们还是愿意和这位亲历者一样,用这种形式来纪念郑州市郊区“五七”知青农场知青下乡40周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