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能、守规矩、受欢迎、作贡献,这是新的中牟农民工精神
也将成为他们在外务工的“行为准则”
“大城市是由大量的小人物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建成的,他们来自农村,生活在城市,常年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是在工厂、工地流血流汗的劳动者,却在讨薪路上流泪……”
这是中牟县委书记杨福平说的,动情的话让很多农民工流泪了。
在年终总结时,中牟县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身上。昨日上午,中牟县举行首届农民工表彰大会,隆重表彰503名外出务工的优秀农民工和十佳关爱农民工的单位和集体。
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牟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崔绍营,中牟县委书记杨福平,县长马锁文,市总工会副主席张建涛等领导出席表彰大会。晚报记者 张勤 石明顺 文/图
503名农民工受表彰
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当部门经理的曹志刚,1月27日晚上10点才到家。本来是赶回来过年的,不过昨天一大早,曹志刚就被通知到县委机关接受表彰。
这是中牟县首次召开大规模的农民工表彰大会。和曹志刚一样受到表彰的,还有502名农民工代表。他们都获得了首届中牟县优秀农民工的称号。
据了解,中牟县有近10万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以前,农民工外出务工,一般都是为了挣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但是,他们自身也代表着家乡的形象。什么样的农民工能代表中牟的形象?从2010年12月份开始,中牟县展开优秀农民工的评选活动。推荐、初审、公示、审定,最终评定出503名优秀农民工。
中牟县在郑州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处于“桥头堡”的地位。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要转变角色,成为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引导,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建设农民工队伍。”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牟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崔绍营说,中牟县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据了解,中牟县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重点,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形成了“职业学校+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模式,通过培训的农民在技能鉴定合格率、就业率方面达90%。
中牟打造“农民工精神”
昨日受到表彰的503名农民工,每个人都有自己创业、打工的不同经历,但是在他们身上,同样都具备一种精神,才会成为10万中牟县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代表。
中牟县委宣传部在“劝阻违法行为、争做文明中牟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座谈会、农民工访谈、电视新闻、手机短信、网络征集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中牟农民工精神:有技能、守规矩、受欢迎、作贡献。
其中,有技能,是指中牟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努力学习各类知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
守规矩,是指农民工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学会融入城市。
受欢迎,是指中牟农民工要以勤劳善良、热情宽厚的人格魅力受人尊敬,以明礼诚信、踏实能干的言行赢得社会的广泛欢迎。
作贡献,是指中牟农民工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
据了解,12字的农民工精神,将成为今后中牟县农民工在外务工时的“行为准则”。
县委书记的讲话让农民工落泪
在昨日的表彰大会上,中牟县委书记杨福平的讲话像闲话家常一般,说出了农民工在外务工的艰辛,让在场的农民工几度落泪。
杨福平说,农民工可敬可爱,是中牟的好形象。“在家千般好,出门创业难。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每位农民工朋友既有念家情结,又有干事业的志向。”
他说,全社会都应该关爱农民工。“他们建设了高楼大厦,却时而要去艰难讨薪……他们每个人都有感人的故事,也有无数打工、创业的辛酸经历。”听到这里,在场的农民工中有一些人落泪了。
“真没想到政府对我们农民工这么重视!”一位参加表彰大会的优秀农民工代表说,打工的辛酸,他甚至不愿意向家里人提起,现在才知道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关注着农民工这个群体。
据了解,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中牟县将从今年开始,每年评选500名优秀农民工代表进行表彰,乡镇每年评选100名优秀农民工代表。同时,成立农民工协会,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和法律咨询服务。在政治待遇方面,被评选为优秀农民工的,符合条件的将作为公务员招考、村干部选用、入党的重要条件。
“今后,要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杨福平说。
优秀农民工的创业故事
故事一:从260元起家的小磨香油老板
吴景山现在的生意越做越大,公司的小磨香油已打造成了名牌产品。然而,1993年,他刚去深圳打工时,只带了260元钱。
“我用诚信和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吴景山说,刚到深圳时,他在一家批发行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干最苦、最累的活,甚至带病干活,老板终于被他踏实肯干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每个月给他100元钱工资。
4年后,吴景山租了一家门店,把家乡的土特产带到了深圳,做起了小磨香油的生意。起初他四处碰壁,还因搞加工被没收了机器。这些都没有使他灰心丧气,他开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销,终于赢得了顾客的好评,而这一干就是18年。
尽管吴景山在外打拼已是小有成就,但是他的勤劳、朴实、憨厚的中牟人气质没有变。吴景山有个夙愿,那就是作为中牟人,他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作点儿贡献,回报家乡父老。
故事二:“老柞皮”的华丽转型
毕本立的公司在郑州,离老家中牟很近。他的格言是:坚持诚信,共赢天下。
“刚到郑州时,什么都不懂。可能是与城市格格不入的打扮与言行,再加上自己的土里土气,城里人给我们这帮农民工起了一个统一的外号,叫‘老柞皮’。”毕本立说到这些,不少农民工代表笑了。
“当时生存空间几乎是在夹缝中,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执法单位都在关注着我们,戴红袖章的要罚款,戴黄袖章的也要罚款,只有戴黑袖章的不罚款。”毕本立就告诫自己,做生意要遵章,做人要诚信,形象需要自己来改变,文明要从脚下做起。
几年的打拼,毕本立靠着“诚信赢天下”的理念,成立了“郑州东方表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钟表批发和零售,业务涵盖全省和山东、山西的部分地区。如今毕本立的事业越做越大,并购了郑州市老字号企业“亨得利”,公司也更名为“郑州市亨得利钟表有限公司”。2009年,郑州市亨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被郑州银行评为“小企业诚信客户”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家乡,毕本立作为中牟农民的儿子,积极为村里建校修路,积极投入到“争做文明中牟人”的活动中,赢得家乡父老的一致称赞。
故事三:有技能、不断学习的农民工
30岁的曹志刚,年轻帅气,不过他已经在外打工10年了。
最开始到郑州打工时,曹志刚还是个中专毕业生。他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就苦学考上了大专,到北京上大学。此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现在是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部门经理。
曹志刚认为,文明的中牟人不仅是正直善良的,还是不断学习、努力进取的。为了使自己的事业不断扩大,他不仅苦读国际贸易课程,还前往巴西、新加坡、日本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考察。
“十几年来,不管在哪座城市,我几乎每年都参加义务献血,现已累计献血3000多毫升。不管在哪个地方,我都会纠正一些人对中牟人的偏见。”
曹志刚还通过中国青基会认领了贵州的失学儿童,他成为所在公司成立以来第一位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员工。
“现在,中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外出务工群体的开放意识、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一名中牟人,要时刻抱有回报家乡的感恩之心。”曹志刚说,他计划今年回来发展。
故事四:农民工中的大学生
田百祥应该是农民工代表中学历比较高的。2000年大学毕业,由于没能通过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在家务农两年,2003年外出打工至今。
那一年的春季,他只身来到深圳,不知碰了多少壁,不知干了多少苦力活,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香港朗文教育培训机构的聘书,从此便扎身于教育培训行业。
2004年4月,香港朗文在郑州设立了优尼卡外语学校,田百祥凭着勤奋、诚信和专业技能成为这个学校的事业部主管。2006年,他把优尼卡引进家乡中牟,并成为该分校的校长。目前中牟优尼卡已拥有在校学生600多人,专职教师20多位。
作为一名外出打工的大学生,田百祥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工,他说:“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中牟农民工勤劳朴实的品质就是中牟劳工的品牌,我要成为使这个品牌发扬壮大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