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2011养个好习惯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天起,请和陌生人说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
主动跟别人打个招呼吧,他(她)会很惊喜的
今天起,请和陌生人说话
一楼东户
主人:杨先生 年龄:60多岁一楼西户
主人:秦先生 年龄:50多岁四楼东户
主人:李先生 年龄:50岁左右四楼西户
主人:大学刚毕业的小林 年龄:23岁五楼东户
主人:陈先生 年龄:30多岁六楼东户
主人:巴女士 年龄:30多岁六楼西户
主人:王女士 年龄:20多岁
一小区内,几位老人见面互相打招呼问好。

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

主动跟别人打个招呼吧,他(她)会很惊喜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重视打招呼,觉得天天见面的邻居和同事用不着每次看见都打招呼;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又觉得打招呼怕对方认不出自己来会造成尴尬;还有些人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心里想:“我为什么要先向他打招呼?”其实,打招呼是联络感情、心灵沟通的方式,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而邻里关系又是整个大家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营造一种和谐、团结、快乐的邻里环境呢?本报向您发个小倡议:2011养个好习惯,微笑着向邻居打招呼吧!

晚报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施杨/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一个调查

你会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吗?

2月23日中午1点,记者在位于河医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选取了一个单元为样本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

这是一栋六层楼房,共12户居民,其中有5户家里没有人,在家的7户居民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于和邻居打招呼,基本都能够做到。而且对于邻里关系,这些居民们还都各有见地和“妙招”。

一楼东户

主人:杨先生 年龄:60多岁

“我会主动和邻居打招呼的,我感觉和邻里关系挺好的。”杨先生说,他最常打招呼的话是:“吃饭了没有?”“出去干啥呢?”“最近忙啥呢?”

一楼西户

主人:秦先生 年龄:50多岁

“在这里住了五六年了,邻里关系处得都挺好,我们几个老头儿平时都会在楼前转转,既锻炼了身体,也义务充当保安。”秦先生给记者唠了不少他的“邻里观”。

秦先生对于目前的邻里关系很满意,“四楼的浩浩家,如果他爷爷奶奶有事情需要出去会儿,就会让孩子到我这里。我觉得,这就是邻居的好处。”

四楼东户

主人:李先生 年龄:50岁左右

见到记者,李先生显得颇为警觉,在记者一再讲明采访意图后,他才肯接受。“认识的人,我会打招呼,可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打啥招呼啊?”

四楼西户

主人:大学刚毕业的小林 年龄:23岁

“一般看是邻居,只要眼熟的我都会主动打招呼。”小林说,“我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懂礼貌,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表达方式。”

五楼东户

主人:陈先生 年龄:30多岁

“平时都是早出晚归的。”陈先生说,他一般见到邻居,都是用微笑来打招呼。

至于和邻居打招呼说点啥,陈先生说:“见到老人,会问些生活类的话题,比如吃饭了吗等,而见到年轻的邻居,会说些‘你好’之类的问候语言。”

六楼东户

主人:巴女士 年龄:30多岁

巴女士说,5年前她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晚上回到家把大门一关,很少与邻里来往。但是渐渐地,她感觉只要主动一点,见面打个招呼,邻居都是挺好相处的。

当被问及如何与邻居打招呼时,巴女士说,孩子就是她的“杀手锏”。见到邻居,我会主动对孩子说“给爷爷奶奶问好,给叔叔阿姨问好”之类的,这样,随着孩子奶声奶气的问好,对方都会特别高兴,聊起来也方便许多。她讲了自己的“秘诀”。

六楼西户

主人:王女士 年龄:20多岁

“平时真的很忙,回到家都很晚了,也很少见到邻居。”年轻的王女士正要出门,她说,如今人际交往扩大,年轻人有同学、同事和朋友,还有不少网友,没时间和邻居多接触。

“虽然知道社区有些活动,可以和邻居多沟通一下,但是,真没有时间参加啊。”王女士说。

一位居民的体会:邻里相处有“门道”

为了给女儿看孩子,3年前,市民马清搬进了棉纺路上的一个新建小区,和女儿一起居住。“刚来时,心里别提多空了,小区里面一个熟人都没有,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彼此间连招呼都很少打。”马清说,特别是她多年来一直都坚持锻炼身体,可是,在这个新建小区,住的大多是年轻人,很难找到一起锻炼身体的同伴。“每天早上都是我一个人跑步,好像缺了点什么。”

马清是个性格外向的人,见到了邻居,她就会主动打招呼,时间久了,慢慢在小区里结交了很多朋友。现在,她还经常和几个相熟的邻居一起锻炼身体、出去买菜。每天见到小区里的人,大家都会主动打招呼问好。

谈到自己的“好人缘”,马清讲了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邻里相处法则”。

经常串门走访,做到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有困难互相关心,有病痛互相看望慰问; 平时见面,点头微笑; 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先正己后正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 对待邻居的老、弱、残、妇、幼,要关心爱护,做到团结、和睦; 邻里间忌闲言碎语,互挑毛病;忌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处事要公开、公平、公道。

国外:就算不认识也会“hello”一下

在加拿大留学3年的王宇星,昨日远隔重洋,通过QQ告诉记者,在加拿大,大家的邻里关系一般都很好,见面都会“say hi”,就算不认识也会“hello”一下。比较熟的碰到一起都会聊一会儿,说说今天干了什么,过得好不好,还会聊天气什么的。

“加拿大的邻居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做些好吃的相送,如果邻居是老人都会帮忙搬东西。不过大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也会相对考虑自己的事情多一些,邻里关系还是稍微会淡一些。”王宇星说。

在美国留学的苗芃告诉记者,在美国,邻居们如果带着宠物出门,散步遇到了都会聊一聊彼此的宠物,平时见面了不论认不认识也都会打招呼。

怎样打招呼更能吸引他人?

“你见到邻居是否会主动打招呼?”昨天,由《郑州晚报》发起的这个话题,在中原网中原论坛一经发布,就立即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跟帖。

网友“波尔多”:不熟的会点头微笑,熟悉的会聊两句,一般都是在院子里或者电梯里,但是不会像小时候那种邻里间还串门。

网友“草根写手”:我们邻里关系很和谐,这两天孩子没人带,还是楼下邻居帮忙呢。

这么多打招呼的方式, 怎样才能更吸引人?采访中,记者收集了一些好方法。

在职场中,跟别人打招呼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打招呼的方式。如果正在行走过程中,在跟别人打招呼时,要停下脚步或者放慢行走速度;如果你坐在座位上,跟同事打招呼时,微笑着点点头或者欠欠身都可以;如果在室外相距一定距离跟同事打招呼时,要微笑着向对方招手,或者高声说一声“您好”。 如果在拥挤的电梯里,没有人说话,你最好也不要开口。若遇到同事向你打招呼或是目光相遇,应适时地点头、微笑,回应。

专家视点

邻里情回暖需要社区搭平台

郑州大学教授、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认为,造成现代社会邻里关系日渐淡漠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前人们大多住在一个大院里,邻里之间每天都会有很多交流,而现在人们搬进了新建小区、电梯公寓,互相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

第二,现代社会公共服务日益完善,邻里之间互相需要的地方相对减少。

第三,以前邻里之间知根知底,而现在人们经常更换居住环境,加上心理戒备增强,很多人不愿意深入和邻居交往了。

张明锁建议,要改善邻里关系除了市民自身要做出调整外,还要更多依靠社区的力量。在社区的层面上,邻里之间才能找到彼此交往的平台,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参与,才能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

市文明办

和谐邻里关系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构建亲情邻里,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家庭美德知晓率”是测评项目,其中就包括邻里团结的要求。

我市从2005年开始已经举办了多年的邻居节活动,希望能使广大市民从关爱身边人、关注身边事做起,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