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从领军专家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心全意,为烧伤患者再造美丽人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全心全意,为烧伤患者再造美丽人生
希华
牛希华在为烧伤患儿做检查

35年来,她深爱着让人“惨不忍睹”的烧伤专业,从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到鬓生华发的国内烧伤界重量级专家,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

35年来,她呕心沥血、锐意拼搏,让一个仅有两名医生、12张床位的烧伤“小儿科”,蝶变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全省烧伤诊治中心。

35年来,她甘当“人梯”,带出了500多名专家队伍,打造了一支国内烧伤界的“王牌军团”。

她,就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河南省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者、河南省百名巾帼科技英才者、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牛希华。

新华社内参《动态情样》曾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批示,要求全省广大医务人员向牛希华同志学习。

晚报记者 邢进

通讯员 秦川 傅干余/文

晚报记者 白韬/图

看到牛希华

患者就有了希望

35年来,对于牛希华来说,基本上她的每一天都是从烧伤中心病房楼开始的。7点钟,她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从BICU开始逐层巡房。

烧伤中心有3个病区,一个BICU病房。一病区住的是小儿烧伤患者,二病区是中小面积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特殊部位烧伤患者,三病区是大面积烧伤的危重患者。

每个病区的患者都熟悉牛希华亲切的面容,每天早晨看到她的微笑,心里就很安定。

一位名叫封文华的患者,在一起意外的火灾事故中被烧成重伤,牛希华亲自为他手术。

他伤后情绪抑郁,牛希华经常和他谈心,耐心宽慰他勇敢面对人生。最终,封文华的双臂和双手不仅恢复了功能,而且也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封文华激动地说:“牛希华主任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我全家的恩人,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同我的再生父母。”

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

她奉献着一切

1976年,风华正茂的牛希华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工作。当时,科室只有12张病床,两名医生。

创立之初的烧伤科条件简陋让人心灰意冷,病房里惨不忍睹的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面对病床上躺着的一个个残肢断臂、肢体粘连、赤身裸体、散发着腥臊恶臭的烧伤患者,一同分配来的几个大学生惊呆了。

没几天,几个分来的大学生就纷纷另谋高就了。但牛希华坚持了下来,她成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个分到烧伤科的女大学生,并在烧伤科一干就是35年。

医学界有句话:“金眼科,银外科,最脏最累妇产科。”而烧伤科却是比妇产科更脏更累的地方。没有去过烧伤科病房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虽然现在条件改善了很多,但是走进烧伤中心病区,还是能闻到一股其他科室没有的味道。

那是烧伤患者的体味和涂抹的药物混合在一起散发出的味道,而与这股难闻味道相伴的,是烧伤患者面目全非的惨相。

如果没有坚韧的神经、强大的意志,根本没有办法在这里长年累月地工作。

由于失去了皮肤的天然屏障,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躯体冰凉,又不能盖被子,以前没有远红外保暖的时候,需要用大瓦数的灯泡炙烤。

每次换药的时候,全副武装的医生都要在这种湿热、蒸烤的状态下操作很久。“那时候才叫难熬,现在条件好多了。”牛希华淡淡地说。

这还只是视觉和嗅觉的冲击,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烧伤科医生还必须面对清洗创面和换药工作。那滋味,让人一个星期想起来都没有食欲。

一个夏天,烧伤中心收治了一位从外地转来的高压电击伤患者,牛希华一层一层揭去纱布,一股强烈的恶臭立刻弥漫整个走廊。

纱布下,患者坏死肌肉组织已经腐烂生蛆,家属及其他人员呛得捂着鼻子,纷纷躲了出去。

面对这种令人窒息的场面,牛希华镇定地一边安慰病人,一边仔细地清洗创面,直到换完药,她才冲进卫生间呕吐不止。

整天面对这些,是什么力量让牛希华坚持下来的?

牛希华说:“是医生的神圣职责,烧伤科医生的责任让我这么做。”

35年来

她挽救了无数患者

烧伤中心每年门诊量有3万多人,年收治住院病人1700人次以上。

多年来,牛希华兢兢业业奋战在最苦最累的一线,换来的是患者的信赖和医术的日益精湛。

一旦有成批烧伤急救、危重病人抢救,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牛希华。

多年来,她和她的烧伤中心除服务于郑州地区外,还一直担负着全省烧伤诊治网络成员单位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并承担着省、市突发事件,成批及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工作。

她曾奔赴濮阳抢救52名烧伤病人,奔赴鄢陵抢救因烟花爆炸受伤的17人,2004年,奔赴郑煤集团抢救在瓦斯爆炸中受伤的32名工人,抢救平煤集团在瓦斯爆炸中受伤的121名工人,抢救郑州某化工厂在化学爆炸中受伤的11名职工……

牛希华总是不负众望,每次都能拿出最佳方案,迅速组织烧伤中心人员在“黄金时段”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把一批批烧伤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35年来,牛希华摸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挽救了数不清的患者生命和他们的家庭,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克难攻坚,成为国内烧伤外科领军人物

感染是烧伤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牛希华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治疗烧伤脓毒症病人,在临床上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重大医学难题,取得了靠抗生素难以应对的良好疗效。

在“中美烧伤创伤学术会议”、“亚太烧伤外科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上,牛希华的《64例烧伤脓毒症的分析》论文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牛希华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防治烧伤脓毒症时代,现在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如何让烧伤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牛希华将整形和美容的观点应用于烧伤早期治疗,将整形的观点贯穿于烧伤治疗过程中。她认为,对各种原因烧伤所致的手部、骨关节深度烧伤进行早期修复,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并保持良好的外观,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她在全省率先成立的烧伤功能锻炼室及皮肤康复治疗室,应用现代康复的各种技能,尽最大努力改善患者的外观与功能恢复。

1991年,她带领课题组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研究,打破了业界以往的休克期不能切痂的禁区,为抢救大面积烧伤病患提供了全新理念。

她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科研成果14项,她开展的新技术“眼睑化学烧伤全层缺损修复与再造的临床研究”、“相对低热致深度烧伤机理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6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她与团队一起研究出的“自体皮肤细胞耕耘播种直接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经国家级专家鉴定认为是世界首创。

甘当人梯,打造郑州一院烧伤“王牌军团”

在河南乃至全国,牛希华和她的团队是一支在烧伤界有口皆碑的“王牌军团”。

如今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有26名医生,60多名护士,这支团队是牛希华多年言传身教、精心打造的精英团队。

近几年,烧伤中心有20多名医生到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全国著名的烧伤中心研修,围绕严重烧伤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大大提升了中心的学科实力和地位。

目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医师以上专家人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数量,位居我市卫生行业之首。其床位规模及年收治病人量均居国内前列,总治愈率达98.2%,成批烧伤的救治、电烧伤和化学烧伤的治疗等烧伤医疗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中心特重病区有了设置齐全的重症监护(BICU),在国内烧伤专科是为数不多的几家。

在2005年亚太烧伤会议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被授予“对中国烧伤事业作出特别贡献奖”奖章。

该中心连续8次成功承办全国性烧伤新进展研讨会,并多次承办河南省烧伤外科学术会议等。

目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以合理的人才梯次、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河南省烧伤诊治中心,也成为河南省烧伤界的龙头,指导全省烧伤治疗工作,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舍小家为大家,她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患者

一心扑在工作上,牛希华对自己的小家亏欠得太多。

“我儿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牛希华说,孩子小的时候,丈夫还在部队,那时她几乎天天都在手术台上,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儿子。

每天儿子一放学,都是在公园里写作业,写完把书包扔到花圃里,就开始自己玩。

等到妈妈下班时间,儿子回到家里,如果她恰巧按时下班了,就带儿子去吃点东西,然后再返回医院;如果她没下班,就会交代同事帮孩子买点饭,或者干脆让儿子到同事家吃。儿子就是这样由烧伤科的医生和护士轮流带大的。

儿子小学时经历过3次肠梗阻手术,牛希华都在给烧伤患者做手术,一天假都没请。

1996年10月,儿子患肠套叠再次住院手术,望着昏迷不醒的儿子,她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愧疚和悲伤,泪流满面。

“现在我还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已经有了个小孙女,但是情况还和从前一样,一家人从来没有一起吃过饭。”牛希华说。

作为河南烧伤界的泰斗,牛希华的手机号码在医院的网站上对外公布,以便其他医院以及患者随时向她求助。

前不久,她的手机摔坏了,大家都说让她参加某个通信公司的活动,换个最新款的。但得知参加活动必须更换手机号码时,牛希华马上打了退堂鼓,“还是算了,换了号码得多少人找不到我,手机可以不买,号码绝不能换”。到现在,她仍然用的是维修过的旧手机。

这,就是一位领军专家的朴素人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