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1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著名华阳之战古战场
在新郑华阳寨发掘出来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军围韩
秦将白起长途奔袭,击败15万赵魏联军
著名华阳之战古战场
在新郑华阳寨发掘出来了

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军围韩

秦将白起长途奔袭,击败15万赵魏联军

著名华阳之战古战场

在新郑华阳寨发掘出来了

北城墙

护城河出土的箭镞

新闻索引

“六王毕,四海一”,说的是战国七雄中的六国被秦国吞并,而秦国吞并的第一个强国就是韩国,韩于公元前230年成为秦国的郡县。

在韩国被吞并前的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军围攻韩国,韩向秦求救,秦大将白起率兵救援,在华阳城进行了一场大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华阳城这个古战场的遗址,近日被考古人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昨天,新华社发稿说:“河南新郑华阳故城发现战国时期完整城防体系。”

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

通讯员 索全星/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为何叫华阳

华阳故城就在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东北,198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规划的郑新快速通道正好从古城西墙外侧通过。为配合工程施工,2010年4月至11月中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考古发掘。

古城东的河道古名华水,今潮河的源头。古城坐落在古华水北面较高的岗地。据《水经注》、《新郑县志(乾隆版)》记载,“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因此地名“华阳”,城名“华城”。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是2000多年前修建在前人生活遗址上的一座古城址。古城坐北朝南,城墙南北长660~750米,东西宽570~630米,周长约3公里。北、东、西城墙保存较好,城墙及其四角共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

随着考古的深入,战国时期的城壕、护城河、防御墙、防卫坑等大型城防设施遗迹一一出土,成为这次考古工作的最大亮点。

城壕居于城墙和马面的外侧,倒梯形状,口宽4米、底宽0.6~0.9米、深4.25米,壁斜收,挖制规整。城壕中层为五花土,有很多的箭镞、箭杆,可能是华阳之战的遗物。

护城河内侧高于外侧,壁面陡直光滑,河外侧面出土了许多的箭镞、箭杆。防御墙建于护城河内沿岸上,基夯打而成,防卫坑系修建马面时就近取土的取土坑,取土坑正好封堵住防御墙的缺口,应是规划的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华阳之战

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索全星副研究员说,战国时期,华阳城是韩国的北门户和军事重镇,公元前273年著名的华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战争由赵魏发起,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赵魏联军15万战士被歼灭。

城壕发掘出土的箭镞、箭杆可能是这场战争的遗物,城壕上层的烧土块堆积,说明占领者对城内的冶炼作坊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华阳之战后,韩国对华阳城重新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营建,加强城防建设。

考古发现证明,这个时期的华阳城由城墙、马面、防卫坑、防御墙、护城河等构筑的先进城防体系取代了前期的城墙、城壕。

历史意义

“华阳故城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军事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索全星说,这里发现的防御墙,是东周城址考古的首次发现。

在中原地区,东周古城一般利用城墙转折收缩进行防御,仅韩国都城使用了马面,如宜阳故城北城墙加筑了5个马面,新郑郑韩故城的北城墙建筑了4个马面,虽然华阳故城仍有东周城址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故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

清代咸丰年间,为躲避世乱,人们在华阳故城西南角内凹部分建造了一道闭合的寨墙,南寨门上嵌上“古华邑”石碣。

现在,这块“古华邑”石碣镶嵌在华阳寨清真寺的大门额上。

名词解释:马面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它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