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受“皮革奶”事件影响,内地游客在港澳两地纷纷抢购进口奶粉,导致香港、澳门的进口奶粉货源吃紧,出现“奶粉荒”。
对此,针对内地妈妈的“奶粉限购令”已在两地启动。在香港,“限购令”随处可见,澳门大药房商会更是向卫生局保证,避免一次性大量出售有关奶粉。“限购令”能否缓解“奶粉荒”还很难说。但是,3月15日,娃哈哈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发布《爱迪生奶粉供应链透明化白皮书》,将原装奶粉供应链“摆上桌面”。有关专家分析,原装进口奶粉供应链“透明化”可还消费者知情权,对回升内地奶粉信誉度、缓解港澳“奶粉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港澳“奶粉荒”背后有隐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水客”用蚂蚁搬家方式将港澳奶粉带到内地,转手获利,一次“倒奶粉”获超万元。
为什么内地人热衷去“港澳”代购奶粉呢?
据了解,与内地不同,港澳的奶粉大多是在药店搭售,监管十分严格。一些进口奶粉品牌对销售到内地的产品只单纯执行国家标准,而销售到港澳的执行欧盟标准,很多消费者认为欧盟品质标准比国家标准要严,因此热衷去港澳购买奶粉,以致造成“奶粉荒”。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欧盟品质标准和国家标准各有各的好处,虽然欧盟标准在品质管理上世界领先,但国家标准制定的营养要求更适合中国宝宝。
3月15日,娃哈哈发布《爱迪生奶粉供应链透明化白皮书》,公布了爱迪生奶粉供应链的25个环节,这罐从荷兰原装进口的奶粉,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焦点。据了解,爱迪生奶粉从奶源到生产灌装,都在荷兰完成,执行的是欧盟标准,某些环节甚至比欧盟标准还严格。
同时,爱迪生奶粉也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标准。业内人士评价说,爱迪生奶粉符合欧盟标准和国家标准,在确保高品质的情况下更适合中国宝宝。
随着港澳“奶粉荒”的出现,已有不少年轻父母放弃“跑粉”,而把目光投向了爱迪生奶粉。
娃哈哈打通中欧奶粉供应链
翻开《爱迪生奶粉供应链透明化白皮书》,围绕从每一头奶牛的牧场、牧草饲料、牛舍等开始,到全程检测的生产环节,再到官方正规的入关流程及售后,娃哈哈将爱迪生奶粉供应链的25个细节首度摆在消费者面前。
对此,有关专家发表评论,这罐既符合“欧盟标准”又符合“国家标准”的原装进口奶粉,意味着娃哈哈打通了一条中欧奶粉供应链,无论对中国奶粉信任危机,还是对港澳“奶粉荒”来说,都将是一场“及时雨”。
“娃哈哈的这条中欧奶粉供应链,集原奶供应、奶粉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娃哈哈新闻发言人指出。
据介绍,为爱迪生奶粉提供原奶的是荷兰皇家乳品公司,有130多年历史,被荷兰皇室授予“皇家”称号,是全球最大的乳品公司之一;而提供代工生产的则是在婴幼儿营养领域有90多年经验的荷兰贝伦工厂,在乳制品业界占领导地位。而作为爱迪生奶粉销售服务商的娃哈哈,更是凭借中国最大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四大饮料制造商的实力,让欧洲乳品巨头甘愿为其代工。
全程执行欧盟标准,并在营养配方上遵循国家标准,更适合中国宝宝,是爱迪生奶粉引起消费者关注的重要原因。
荷兰牧场的每一批牛奶都会被采样送往荷兰牛奶质量管理站,看是否符合制定的质量标准,如果未能达到标准,该农场主将会被禁止向乳品加工企业提供牛奶。据了解,这些质量标准是根据荷兰和欧盟的相关法规制定的,检测项目甚至比欧盟还要多。
业内有关专家证实了这些细节管理的真实性,并介绍说,爱迪生奶粉生产的全过程,采用严格的SAP系统管理,全程在线监测奶粉质量状态,并记录在案,而这些质量标准都是爱迪生奶粉的生产商荷兰贝伦工厂自己制定的,比欧盟法规要求还要严格。
另外,爱迪生奶粉想要得到出口许可证,还要在农业部领导下,由荷兰牛奶及乳制品质量管理署负责检测,并联合国家畜牧业及肉类检验局才能颁发,而检测的依据是欧盟质量标准、《荷兰消费品法案》及《荷兰农产品质量法案》。
而分析近年来频发的奶粉事件,无外乎有滥用违禁农药、饲料导致残留超标,以及标准不统一、滥用添加剂等现象。对此,有关专家一语道破,奶粉问题暗藏于供应链。
娃哈哈公布给中国消费者的不止是一条原装进口奶粉的供应链,更是每一个供应链条上的执行欧盟细节管理带来的奶粉品质保障。
符合双重标准,更适合中国宝宝
一直以来,欧盟的食品安全要求就非常严格。
然而,有不少从国外进口的大包奶粉,到国内分装的进口奶粉,单纯执行国家标准,截止到娃哈哈公布爱迪生奶粉供应链之前,其他进口奶粉从未主动公开过自身供应链。娃哈哈此举是“揭露了婴幼儿奶粉供应链‘不透明’的潜规则”。有业内人士指出。
娃哈哈新闻发言人介绍:“娃哈哈将爱迪生奶粉从奶源到售后的25个供应链环节公之于众,让消费者学会自己判断奶粉的好与坏,一方面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让消费者获取知情权;另一方面,由于爱迪生奶粉符合欧盟和国家双重标准,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原装进口奶粉。”
对此,有关专家评论说,娃哈哈这一举措,为促进行业更加规范化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也向消费者传递出一个信息,买奶粉不光要看是否遵循欧盟标准,符合“欧标和国标”双重标准的原装进口奶粉就在“家门口”。晚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