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发现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些显赫一时将领的名字
怎么出现在须水废桥边的石碑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孙岳、何遂、吕公望、张玉山……
这些显赫一时将领的名字
怎么出现在须水废桥边的石碑上
初步断定,石碑是直奉战争时为阵亡人员立的碑

这些显赫一时将领的名字

怎么出现在须水废桥边的石碑上

网友“流浪者”的帖子,“奇闻——郑州西郊惊现疑似国民军阵亡将士墓碑”,引起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

流浪者说,他在郑州郊区拍摄民俗作品时,无意在一条干涸的河道里,发现一块刻有众多将领名字的墓碑。他怀疑,这块墓碑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将领(或是阵亡人员的墓碑)。

跟帖的非常多,有几位跟帖者称,他们去找过这个古桥,但是没有找到。

还有网友称,石碑上的名字,应该是参加葬礼人员名单,因为其中有人新中国成立后才去世。

昨日,记者与文物考古人员几番周折找到河道,找到石碑。

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 实习生 张振豪/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废桥难找,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昨日9点,沿着中原西路,我们来到须水工贸区的杭州路,向南拐就是白寨村。

村头,询问一位忙活儿的老太太:“您知不知道清风桥?”老人说:“我不识字,不知清风桥。”

又问她知不知道河道上有一座老石桥时,老人笑了:“有一个老桥,新修大桥后,那桥早就不用了,荒草很深,不好找,顺着河道向上走,就能看到。”

顺着干涸的河道向上走,一座如果不仔细看根本不像桥的建筑物,静静伫立在干涸的河床中间。

桥墩上,一南一北放置着两块残碑,桥下还有约1/3石碑。

桥下的石碑上刻有众多名字,以及“参谋长”、“第四师”、“混成支队”等字样,述说着这里曾经的硝烟弥漫。

另一块残碑上有个巨大的“桥”字。桥左侧写着“马庄大队建,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字样。这说明,这座桥建于1973年。仔细看这块石碑,“桥”字上侧,另刻有“中华民国十四年”字样。

白寨村70多岁的白金堂老人,听说我们来考证,拄着拐杖赶到河谷。

“这座桥是在1973年重修的,建桥的时候用了许多石碑,是从附近坟地里拉过来的。”

石碑上的名字曾经显赫一时

石碑上刻有许多名字,孙岳、何遂、吕公望、张玉山、陈绍周、倪德薰、王荣萱。

搜寻“孙岳”,找到这样的结果,他曾任京畿警备副司令等职,河北高阳人,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和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再搜何遂,也是鼎鼎大名,他曾任孙岳所部参谋长,之后任第四师师长,还担任北京政府的航空署长、国民军空军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何遂曾任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称“代校务”。

吕公望,曾任孙中山护法军援闽浙军总司令等职。

张玉山,在吴佩孚手下当师长。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组负责人汪松枝说,石碑应该是为死难者立的碑,碑文最下边有“仝鞠躬”3个字,意思是,生者一起向逝者鞠躬。

汪松枝说,石碑上最重要的将官是孙岳,他于1928年辞世,石碑应该是在1928年前立的。另一块石碑上写有中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

史料显示,1925年,冯玉祥、孙岳、何遂参与了直奉战争。当年3月,时任第三军军长的孙岳向河南开动,打败了据守郑州的李景林。可以肯定,须水河谷清风桥附近曾发生过激烈战斗。

“孙岳何遂部获胜后,把阵亡人员葬在河谷附近,并立下石碑。”汪松枝初步推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