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5版:发现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须水有个花轿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须水有个花轿村
小寨村靠抬花轿走上致富路
老轿头研究民俗婚礼
每年都去北京当评委

小寨村靠抬花轿走上致富路

老轿头研究民俗婚礼

每年都去北京当评委

红火的民俗婚礼

昨日,在须水街道办事处的“花轿村”——小寨村内,“花轿之家”领头人李志业带领家人和村民们完成了一次红火的时空穿越。

“前面鸣锣开道,后面八抬大轿,喜婆婆欢欢喜喜迎新人!”64岁的老轿头李志业长衫黄马褂一蹦三尺高,开始一手红绸一手折扇带着喜婆婆扭秧歌迎新人。

新娘红盖头遮面缓缓移出花轿,新郎手挽红绸牵着新娘迈过地毯上的马鞍,“跨马鞍,四季保平安。”李志业拖着长腔祝福,“天上过云彩,地上过火盆,夫妻恩爱过生活。”晚报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蔺洋 文/图 通讯员 董桂春

花轿团出场费至少3000元

这样的传统民俗婚礼,李志业每年都要带领自己的花轿团表演200多次,虽然感觉有些累,但村民们都很高兴。

李志业从小酷爱旱船、花轿等民俗表演,10多岁成为郑州郊区戏校学员,戏校被取消后开始带领村民搞起民俗表演。“开始他们都瞧不上我这活计,都说这算什么工作?”学艺的徒弟因为风言风语半途而废,李志业却产生了更大的动力。

他邀请外地专家培训花轿团团员,反复翻看戏曲录像带,研究花轿的制作,“轿杆子要有弹性新娘坐轿子才舒服,必须选用白椿树”,为了锄根好木材,李志业还丢掉了右手的大拇指。

万事开头难,演出没有收入,花轿团没有资金,李志业硬着头皮偷偷用自家粮食换钱支持花轿团演出,他认为这和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多了才能成房。

“现在我养着十几匹马,客户有要求我们都会想办法满足,活多得做不完。”李志业说,他早已带着花轿团走出了艰难时光,现在花轿团出场费至少3000元。

每年都去北京当民俗婚庆评委

1997年,已经小有名气的李志业代表须水镇参加民俗汇演,小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轿村”,老李一家也当之无愧成了“花轿之家”。

现在,除了在郑州上学的孙子,李志业的妻子、儿媳分管着花轿团的舞台和服装等后勤工作,儿子是团里新任的“轿头”,女儿也是锣鼓队的名角。

“刚开始是代表大队在镇上表演,后来代表镇里参加汇演,然后就代表市里、省里,最后到了北京。”李志业第一次到北京表演,紧张得睡不着觉,怕丢了河南省婚庆民俗团体的脸。2007年,李志业带领“花轿村”的32名村民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民俗婚庆表演,他被评为2006~2007年度中国婚庆风云榜“中国婚庆十大民俗人物”,还把奖品小轿车开回了家乡。

现在的李志业每年都要去北京,不同的是他已经坐上了评委席,因为对民俗婚礼多年精研,别人不知道的门道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花轿团在晋冀鄂豫四省都有名气。”李志业表示,花轿团每年要到开封、新密、焦作等周边地区去上十几次,有时还受邀出省演出。

连外村村民都争着进花轿团

现在须水街道办事处和村里都很支持李志业的花轿团,村民们希望加入花轿团,他们认为“能赚钱,又能获奖长脸面”。

花轿团全团不到80名团员,遇到演出多的月份,李志业给团员发出近20万元的工资,演员们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每场50元的伙食补贴费。

“过了农忙季节,大家都没事干,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在花轿团里能挣钱又能锻炼身体,只要老李支应一声我们就会全村出动。”村民马女士笑着说,花轿团的轿夫、宫女一月能挣3000多元,连外村村民都争着进花轿团。

李志业不仅带着“花轿村”村民抬着花轿走上致富路,还向外输出人才,周边很多花轿队都是花轿村输出的业务骨干训练出来的。

“我不怕周边的花轿团抢我们的活,民俗婚礼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从中收获更多乐趣。”李志业表示,传统婚礼市场越来越大,他不怕输出人才影响小寨村花轿团的生意。 线索提供 王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