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实现新跨越 创造新辉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年座谈会昨日上午举行
省市领导孔玉芳、连维良、赵建才发来贺信
实现新跨越 创造新辉煌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年座谈会昨日上午举行

省市领导孔玉芳、连维良、赵建才发来贺信

30年风雨历程,30年铸就辉煌。昨日,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周年前夕,省市领导孔玉芳、连维良、赵建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记者协会,都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昨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和电台老中青三代工作者、听众代表一起回顾电台成长,共话电台未来发展。

晚报记者 孙娟 实习生 张婷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台长丁国宇在致辞中回顾了3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62年前的1948年9月1日,郑州“大众广播”室仅靠两只高音喇叭开始播音,从而开启了郑州广播的历史。1958年,“郑州人民广播站”成立,郑州广播事业进入有线广播时代。1981年4月1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开创了郑州无线广播发展的历史,翻开了郑州广播事业发展史崭新的篇章。目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拥有新闻广播、经济广播、文娱广播、都市广播、音乐广播、女性时空、故事广播7套专业广播节目和星光网络广播,创造了骄人业绩:郑州电台连续11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电台第一名,荣获中央台发稿“十强电台”称号;2003年,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称号;2009年获得“金长城传媒奖·全国十大广播电台”、“全国媒体百强·广播电台十强”荣誉称号;2011年1月,再次获得“金长城传媒奖·2010中国最具影响力广播电台”称号。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对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周年,无论是在郑州的新闻战线还是在郑州市民生活当中,都是一件大事、好事、盛事。30年奋斗,30年辉煌。从1981年到现在,电台首先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装备水平也不断提升,这30年中贯穿了一个不变的主线,就是以奋斗追求卓越,不断地创造辉煌,这是全体电台同志共同努力所取得的。同时,他也对电台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希望。他指出,作为我市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力军和传统的主流媒体,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要在新的起点上,瞄准新的奋斗目标,努力为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王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河南记者站站长辛如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旭彤,市政协副主席舒安娜,新老广电局长李宪民、张国胜、冯留卷以及相关局委领导和省市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我和广播不得不说的故事

“听收音机时,我就生活在里面”

[ 唐文太 ] 郑州电台原党总支书记

我有幸成为郑州广播人的一员,并见证了1993年至2004年11年间郑州广播的发展。那是一个极度困难的时期,同志们那种顽强奋斗的精神,那种不怕吃苦,不计得失的优秀品德,深深地感染着我。同志们乐观向上,忘我工作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还记得,当时刚实行主持人直播,许多主持人做完节目下来,激动得泪流满面,许多职工拿着收音机边听自己电台的节目,边流着眼泪欢呼雀跃,为电台的声音又回荡在郑州上空而无比高兴。

这些年,我们台很重视纯粹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举办了“校园歌手大赛”、“河南戏曲演员排行榜”等各种大型社会活动,增强了与听众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也丰富了我们的节目,这是一个弥补广播弱点的很好的路子。

[ 徐侠 ] 郑州电台文娱广播总监

先说我们工作的设备,上世纪70年代,我们使用的采访机是:开盘机(601型)、上海产,有20多斤重。上世纪80年代的录音机则像砖头大小,后来像收音机大小,如今像手机大小。

再说节目播出系统:早期节目全部录好成品带子,播出系统都是手工操作,十分繁杂,一个节目下来,要播广告带、歌曲带、伴奏带、节目带,、都需要手动播出,2台卡座机器、4个带仓,有时更换播出内容,还要时刻关注话筒键,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播。因此,我总结上节目的最好状态是“手、眼、口、脑并用,才会不出差错”,每一次上节目之前,必须做好播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倒好节目带头,最后提上塑料筐(里面装着文字稿、CD、盒带、广告带)走进直播室。现在的播出系统很先进,主持人在直播间一点鼠标啥都有,再不用手提塑料筐,开始一身轻松地进出直播间了。

30多年的相伴,让我通过空中电波结识了很多听众,后来成为朋友,他们中有大学生、工人、解放军、农民,有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听众周艳荣是一名工人,我们在一次听众见面会上结识。当时是冬天,她看我衣着单薄,就悄悄地花了3天时间给我织了一条毛裤送到台里,我当时真是感动不已,手捧毛裤、暖在心头。听众王鸿禧家住中原区须水镇府君庙村,20多岁就患有脑萎缩丧失劳动力,不能行走,心中苦闷,听广播后写信向我倾诉他家人对他的冷漠以及悲观厌世的情绪。得知他的遭遇后,我非常同情他,主动联系中原区民政局,以及他所在的村委会,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帮助他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既满足他的生活所需,又使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在这期间,我给他陆续买过多本书籍、杂志、CD、盒带、收音机、电脑配件等,冬天怕他受冷,给他买了件鸭绒大衣。但直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不曾谋面,都是通过书信、电话联络,每次给他买的物品都是他姐姐以及村里其他人过来取走的,就这样,我们成了“素未谋面” 的忘年交。

是广播架起的空中桥梁把我与听众的心连在一起,能够用电波帮助他人,使我深深地体会着作为一名广播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 彭程 ]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

2006年,初出大学校门的我带着一种神秘的憧憬和期待来到电台工作,我永远记得自己在一楼的小小录音间里,一个短短1分半的录音新闻我反反复复地录了30多遍依然不敢出门,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一遍遍地练习,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我渐渐从拿起话筒时的紧张发展到独立采访的自如,从写稿子时的无所适从到采访前就胸有成竹。

之后,我成为新闻广播一名主持人,先后参与《百姓热线》、《气象直播室》、《法律服务时间》、《新闻开讲》、《月光花园》等节目的主持和编辑工作,声音的世界里,加入了一个刚刚起步却很勤奋执著的歌者,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是我收获了别样的感动,当我手捧着听众把我的气象连线全部记录下来的日记本,当我看到短信平台当中层出不穷的关于鼓励我的信息,我一下子被这种无以言表的感激包裹着,感谢郑州电台让我这样的年轻人在一线锻炼成长,感谢听众给予我付出的肯定,还有什么比喜欢、热爱,更能体会工作的快乐呢?

如今,我依然穿梭于各个新闻现场,真实地记录历史、反映最朴实的生活,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听收音机的时候,我就生活在收音机里面。”在听众的心中,广播包容的是一个世界,反映的是一个时代。

广播大楼被盛开的鲜花簇拥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