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对龙耳虎足方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对龙耳虎足方壶
劳燕分飞,珍藏北京台北一对莲鹤方壶郭沫若誉之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为什么考古界称之为“绝代双骄”或“姐妹壶”
它们和新郑有什么情缘?

劳燕分飞,珍藏北京台北

一对莲鹤方壶

郭沫若誉之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

为什么考古界称之为“绝代双骄”或“姐妹壶”

它们和新郑有什么情缘?

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两对壶产生了丝丝扣扣联系。

先说一尊壶:龙耳虎足方壶。4月2日,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在黄河饭店举行祭祀黄帝贡酒封酒仪式。拜祖大典上拜祖的贡酒,将采用春秋后期著名的青铜龙耳虎足方壶为造型酒樽。

另一对壶则是家喻户晓的莲鹤方壶。今年拜祖大典,国宝“莲鹤方壶”计划回归故里展览,但因与文物部门没有协调好,暂时搁浅。

拜祖大典与这两对壶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它们与新郑有着一段姻缘,均出土自新郑。同时,两者被考古界称为“绝代双骄”或者“姐妹壶”,都是我国青铜器的“国宝级”文物。

晚报记者 孙娟 实习生 张婷/文

晚报首席记者 贾俊生/图

“姐妹壶”的出身

春秋战国时期,新郑是郑国的国都。公元前375年,韩国军队把新郑团团包围,新郑城下,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在韩国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很快就灭亡了。之后,过了140多年,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又被强大的秦国消灭,新郑这个都城废弃了,昔日繁华的郑韩故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的变迁,曾经发生在郑国的往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1923年8月,新郑市李家楼,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乡绅李锐家的菜园里,由于干旱,蔬菜已经打蔫了,李锐决定在菜园里打一口井。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菜园的下面就是当年郑国的大墓,大墓里曾安睡的是郑国国君。

这一挖不要紧,李锐挖出了不少青铜器,他挑选了几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去卖,发了一笔财。恰逢此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巡访,听说了李锐挖宝的消息,马上出面阻止,收缴了挖出的国宝,追回了被卖的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100多件青铜器及数百件玉器、陶器等文物重见天日,其中就包括一对龙耳虎足方壶和一对莲鹤方壶。

这批文物一起被称为“新郑彝器”,后被河南古物保存所(今河南省博物院)收藏。当时这座古墓暂命名为李家楼大墓,也就是如今的郑韩故城。

北京台北各有方壶收藏

记者在封酒仪式上看到了仿制龙耳虎足方壶的酒樽。对照这件仿制品,也仿佛看到了2700多年这件青铜器的魅力。

据专家介绍,龙耳虎足方壶,此壶有盖,盖似花冠。直口厚唇,束颈修长似扁方筒,鼓腹,圆形底。颈饰蕉叶纹,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镂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和云纹,足下卧二虎。此壶造型优雅,纹饰繁缛精美,龙虎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这个壶的背后还有一串串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告急。为了保存包括方壶在内的宝贵文物,冯玉祥下达了“河南博物院馆藏精品即刻南迁”的命令。于是,含龙耳虎足方壶在内的部分重要文物被连夜打包,分装68箱,转移到了抗战大后方重庆。

1949年11月,国民党撤往台湾,但临走之时没有忘记带上68箱国宝。两只龙耳虎足方壶被分别放入两个箱子里,并装到不同的飞机上。当其中一架装有龙耳虎足方壶的飞机在炮火中起飞后,解放军犹如神兵天降般封锁了整个机场。余下的飞机以及飞机上所装载的文物,逃脱了背井离乡的命运。这其中,包括一对莲鹤方壶及剩下的一只龙耳虎足方壶。后来,分离之后的两只方壶辗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

“ 莲鹤方壶——

“ “中国最美的青铜器”

再说龙耳虎足方壶的姊妹——莲鹤方壶,精美程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被誉 “壶中之王”、“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代表物件登上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封面上,在2003年《东周青铜器》系列邮票中,莲鹤方壶赫然列这一套7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可以说,自从它横空出世之后,但凡见过它的人无不为它神奇的魅力所倾倒。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兼诗人郭沫若先生就把它作为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誉之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曾用诗一般的文字对莲鹤方壶作了极高的评价:“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

相比龙耳虎足方壶,莲鹤方壶要幸运得多。1949年冬,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莲鹤方壶也存在即将带走的68箱文物中,人民解放军占领机场,截下了莲鹤方壶等国宝34箱。

1950年8月,河南省会同文化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缺、高126厘米的莲鹤方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原成双成对的两尊莲鹤方壶劳燕分飞。

记者在河南省博物院见到了一尊莲鹤方壶,壶为扁方体,壶身高大,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圈足。壶盖铸作莲花形,立雕双层莲瓣,花瓣上布满小镂孔。莲花的中央有一活动小盖,上立鹤,昂首振翅,似鸣似舞。壶腹遍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之下压两只怪虎,抬首屈肢而伏,有一种神秘的气氛。

据统计,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已分散在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

1923年莲鹤方壶离开新郑后,再也没有回到过它的故乡,但是藕断丝连,现在新郑市也有两个莲鹤方壶,不过都是仿制品,一个在新郑市博物馆院内,一个在郑风苑大门口。

不少市民都在盼望,莲鹤方壶和龙耳虎足方壶有一天能同时回故乡“省亲”。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