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9版:走出郑州看全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规划先行,社会配套管理跟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规划先行,社会配套管理跟进
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
繁忙的天津港

3月下旬的天津市,还有些许凉意。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展览馆里,像我们这样的“取经团”不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规划展览馆对市民开放,其中的滨海新区规划展区成为一大亮点。

至去年底,滨海新区基本实现陆域227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真正做到每一块土地都有规划。

近年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5030.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3.6亿元,财政收入1006亿元。

规划先行,社会管理跟进,在滨海新区,已形成“中服务、南重化、北旅游、西高新”的规划发展格局。

晚报记者 张勤/文 首席记者 贾俊生/图

◆规划

战略:成为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

站在滨海新区规划展览馆,偌大的沙盘需要从二楼往下看,才能尽收眼底。沙盘上标注着滨海新区的“九区一港”,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

滨海新区的规划很有特点,沿着海河岸边是一条绿化生态长廊,向后是一排排多层小洋楼,紧随其后规划的是高层住宅,再向后延伸则是一栋栋摩天大楼。

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万。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是要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

规划先行,为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滨海新区秉承规划先行,统一的规划确保了新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与科学性,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参与规划起草到实施整个过程的,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编研中心主任朱立明认为,“规划先行”可以说是滨海新区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

“2008年,政府集中了150天的时间,把滨海新区一些大的规划重新梳理了一遍。”朱立明主任说,国内外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都参加了,当时滨海新区从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的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像交通、市政、生态等方面都有专项规划,还有跟建设管理直接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

“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相对协调的一个规划体系,应该说对这几年规划的实施和开发建设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朱主任说。

天津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周鸿滨说,对于一个新区或者开发区来讲,要找准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应该发挥什么功能,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

◆创新

先行先试,让“土地等项目”

据统计,滨海新区中可建面积仅为510平方公里。如何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破除约束土地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体制机制,保障和促进新区科学发展,成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津市发改委体改处副处长高滨先介绍,天津市重点做了三件事,其中一个就是征转分离,即让土地等项目。

这个政策在项目还没来的时候,就开始征土地,先把土地征收过来,征收过来之后,开始做土地,土地做“熟”了,吸引一些外来项目进行投资。“土地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已经做好了,投资企业看到这块地,比较满意,就可以较快地投资、开工建设。”

高滨先解释,按照原来的政策,有项目来,然后开始征地,再转,整个过程非常漫长。“现在有效解决了快速发展区域重大项目落地‘等米下锅’的困境,缩短审批时限,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改善了投资环境,也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高滨先说,征转分离是国家给天津的一个政策。

◆配套

行政体制改革,社区推行大学生社工

滨海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整个天津市是个亮点。

据介绍,新区调整街政布局,为每个街政规划建设6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在每个居委会建设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今年,新区还要投资10.7个亿,建设22个街政社区服务站和114个居委会的社区服务站。

在滨海新区的社区中,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工队伍。这是这里社会管理体制上的另一项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合作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其中多数是高校社会系的大学毕业生,及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

社工主要在社区服务,划分单元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基本上每400户居民配备一名社工。社工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干几年比较好的,能由社工升职到居委会主任、居委会支部书记等。”滨海新区政法委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开发区正在招聘100名社工,已经有78人到岗。

社工要当居民的协调员、办事员

滨海新区开发区的康翠社区,是开发区居住人数最早最密集的复合型社区。居委会主任林德菊介绍,社区有3194户居民,总人数11397人,配有10名社工,每个社工负责400户。

康翠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设有一间“人民调解工作室”,墙上贴着一些案件调解的进度:2011年3月7日,邻里纠纷,世纪新村业主房屋漏水,已结案,调解员张曼、周明亮……

调解员张曼,就是这里的“社工”,她负责两个社区421户居民,每天上午她都会去两个社区转一圈,带回来一些问题。

张曼说,他们经常使用开发区社区数字城市管理网,将问题发到网上,城市管理部门有专人监管,“比如有的小区窨井盖丢失,我拍张照片传到网上,管理部门会派人修理。井盖装上了,我再拍张照片发管理网,作为回复”。

“我们是居民生活中问题的第一发现人、第一协调员和办事员。”张曼说,她很喜欢这个工作。

◆服务

流动人口成政府重点服务人群

实行社区化管理

像滨海新区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区域,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

据了解,滨海新区流动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现在将近100万。“稳定流动人口队伍,留得住人,才能为新区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劳动力。”滨海新区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滨海新区将流动人口作为政府重点服务人群。

建设24处上百万平方米的蓝领公寓、白领公寓,对于长期在新区工作的未来建设者实施集体住室公寓化管理。

在大的建设工地和建设者之家,采用社区管理模式,有卫生、防疫、超市、计划生育、自治组织、治安防控、安全保卫、消防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建立以解决流动人口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帮扶机制,设立了600万元的司法救助资金。

去年年底,滨海新区评选了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为他们的家庭解决了落户问题,子女入学问题,政府还拿出了一部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他们居住。

蓝领公寓,让务工人员感觉“回到了家”

“提供亲情化的服务,这对外来务工者来说是一个大的激励,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区的建设,服务于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这是滨海新区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公寓的初衷。

在滨海新区,企业建到哪里,“蓝领公寓”就建到哪里。24处蓝领公寓里,已经入住的农民工超过10万人。在蓝领公寓,有图书阅览室,有专业技能培训中心、体育设施,还有放映室。

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的青年公寓就是一处蓝领公寓。社区内井然有序,地面见不到垃圾,在该社区的公共服务区,药店、美发店、超市、菜馆、社区警务室、流动人口服务站一应俱全。公寓有4人间,有8人间,类似于很多高校的大学宿舍。

公寓项目经理王卓超介绍,青年公寓主要是面向空港经济区的企业员工。“住宿费用都是企业出,工人只要支出水电费用。”王经理说,青年公寓主要是与企业对接,由企业提供员工的入住人数和相关信息。据了解,目前公寓已经入住的人员有1万人左右,基本饱和,涉及80多家企业。有的企业入住的员工较多,一次会来近2000名员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