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话题:网友笑称秦始皇后人欠墓地管理费1243.2亿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县委书记》MV是马屁之作?
鲁迅之子的价值不该被遮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鲁迅之子的价值不该被遮蔽

□冯海宁(北京)

锐评

如果讲责任,在诸多的登山探险事件中,政府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据专家透露,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制度程序上都有很多不足”。政府没有关于登山探险活动的相关规范和具体要求,山难的救援机制和救援体系也未建立起来,因此也给报警、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恐怕也是山难救援中不得不兴师动众,造成巨大公共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很显然,在政府职能尚未正确履行的前提下,对救援山难轻言浪费和收费为时过早。——《中国青年报》

4月7日凌晨5时36分,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4月7日人民网)虽然媒体对周海婴先生逝世报道的文字不多,但多家网络媒体将这条消息放在重要位置,跟帖者众多。

对于一个几十年都活在鲁迅影子里的人,周海婴先生的离世算是一种解脱。当鲁迅这样的伟人一生收获了无数光环之后,把精神压力留给了后代,这对后代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伟人、名人不易,当伟人、名人的后代更不易,即使自己身上有点光芒,也会被先辈们身上的光芒遮蔽。我以为,周海婴先生的价值不该被遮蔽。

其一,周海婴一生对于研究鲁迅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是无线电专家,但周海婴拥有别人没有的资料优势,甚至他本人就是历史的人证。无论是写《鲁迅与我七十年》,还是把鲁迅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国家,或是参与其他有关鲁迅的活动,都对鲁迅研究作出了贡献。

其二,争论鲁迅,不见周海婴辩护。众所周知,鲁迅生前死后都存在广泛争议,尤其是近些年来围绕鲁迅的争论更大。按说,在争论鲁迅过程中,如果有鲁迅的亲属或历史见证者参与论战,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能让鲁迅亲属名利双收。但我们看到,争论鲁迅似乎听不见周海婴的声音,这种任人评说的胸怀不是每个名人和名人之后都有的。

其三,不吃“鲁迅饭”。在现实中,“红学”(红楼梦探究之学)与“鲁学”(鲁迅研究之学)的研究者最多,有关鲁迅的出版物难以统计,吃“鲁迅饭”的人不计其数。而周海婴吃的是“无线电”这碗饭,这种淡薄名利、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处世态度,是许多人另眼看待周海婴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以为,周海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鲁学”研究的推动,也是名人之后靠自己能力赢得社会承认的标本。因此,有关方面不妨让逝世后的周海婴走出鲁迅的光环,拥有自己的光环,比如多介绍一些他在无线电方面的成就,这对周海婴来说更有意义,对于浮躁的当下社会也有积极意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