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7版:走出郑州看全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和平区如何两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和平区如何两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张如梅指着墙上的“全家福”为大家介绍每一名成员。

把老百姓的意见放在首位

将创建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建立长效机制

一到周末,天津大妈张如梅就更忙了。她今年65岁了,身体很硬朗,热心社区服务,谁家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能看到她。

张大妈住在和平区南市街庆有西里,是一名社区服务志愿者。在和平区,像她这样的社区服务志愿者还有7万多名。

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2008年蝉联这一称号,只有9.8平方公里的天津市和平区,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浇灌出了“文明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明城区的创建,在和平区,不再只是政府和创建部门的事,而已经悄然注入到和平区全体居民的日常行为中。

晚报记者 张勤/文 首席记者 贾俊生/图

创建

天津和平区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和平区是天津的核心地区,被各区包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是39.05万人,常住人口较少。和平区是天津市教育、医疗、金融、商贸中心,教育比较发达。

面积相当于天津面积的1/1200,创造的生产总值是全市的1/18。和平区寸土寸金,去年区级的财政收入达到了30.2亿元。天津市当中最繁华、历史最悠久、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和平区滨江道,是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历史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天津的70%都在和平区。

该区在2005年、2008年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两个文明”一齐抓。

和平区创建办副主任吕东明说,文明城区创建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精神文明一个部门的事,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四大文明全都囊括在内。文明城区这块奖牌含金量是最高的,也是最重的。

机制

依靠人民,用制度和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一个文明城区的创建成功,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和平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工作纳入全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建立起长效机制,使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持续。

据了解,和平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形成以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每年制定创建计划,细化创建指标,各责任单位与区委书记、区长签订《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责任书》,纳入重点政务目标考核范围,促进全区各项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有了一套长效机制作为保障,还要有群众的支持。在和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原则,明确了“创建是为了老百姓,尊重老百姓创建的主导地位”的工作思路。“一定要把老百姓的意见放在首位。”

和平区创建办副主任吕东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拆迁规划的问题。拆迁再规划小区,在多数城市都是比较难的工作,因为拆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多。和平区采取了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召开群众会议,“怎么办,由居民自己决定”。

吕东明说,存在了多少年的违章房屋要被拆掉,肯定会涉及百姓的利益。这时,政府部门就召开群众会议,让他们决定怎么办。拆迁部门要把规划图拿出来给反对的居民看,让他知道拆迁之后新建的小区是什么样,有多漂亮。“其间要做很多的工作,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让他知道是为老百姓办事。”吕东明说,老百姓自己提出了意见,有些违章建筑甚至自己动手拆掉。

通过创建为老百姓办实事,逐渐让老百姓认识到创建工作对他们有好处,能够在创建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创建、迎检过程中,需要老百姓支持你的时候,老百姓就会全力地支持你,帮助你,从而达到一种互动良性循环。

提升

市民是创建的主体,和平区有7万多名志愿者

“每位市民都是创建文明城区的一员。市民素质实现了整体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创建工作也就取得了根本性的成果。”天津市文明办创卫处处长王培军说。

去年,和平区开始实施提升全民素质的“全民素质年”,列出八大项50个小项的具体工作。“我奉献我光彩我是文明和平人、我奉献我快乐我是和平代表队”,是给全区居民提出的口号。

20年前,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在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成立,这里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

20年间,和平区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7万多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是志愿者。

“从以困难群众为主转向全体社区成员,从以物质帮扶为主转向物质与精神帮扶并重。”和平区创建办副主任吕东明说,志愿者服务从简单的为困难户买点菜做点饭看个孩子、聊聊天,发展到现在,可以为下岗职工找工作、进行心理咨询、文体健身、医疗服务等方面。专业志愿者进入到特困户、困难家庭、低保户包括空巢老人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里进行志愿服务。

在和平区的社区里,有3000多个特色楼门,活跃着7万多名社区服务志愿者和57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活跃着980余支、拥有3万多名居民的社区社会组织,特色楼门、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构成了文明社区创建的“三大支点”。

在庆有西里,每个楼门悬挂一张“全家福”,其中有每个家庭的一名代表。楼门事务在楼门里公开,大事由楼门居民讨论决定。社区居委会想方设法为群众搭建包括网上服务、再就业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十分钟服务圈”,居民细小服务不出楼门、一般服务不出社区。

效果

志愿服务

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想吸纳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吕东明副主任说,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的方式和社会的时尚。”

在南市街庆有西里,大学生志愿者也很活跃。“青年志愿者基地也是在这儿。”庆有西里的一位楼长张如梅大妈说,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出来打工,孩子的学业跟不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就建立帮扶,定期帮助。“孩子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在定期的帮扶中能学到一些。”

有时间当志愿者、有能力做志愿者、有爱心学志愿者,这是和平区提出的“3个口号”。

而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往往能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有时候发挥不出来的作用。

社区服务志愿者包括一些组织成为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老百姓有很多事情,法律管不了,道德也不好约束,这时候就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居民之间平时的相处,来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问题不出楼门,一般大问题不出社区都能解决。”

社区的一个老大爷摔倒了,楼门内的党员志愿者就给老两口买早点做午饭、晚饭,送医院看病直到老人身体健康。

吕东明说,在和平区,志愿者多,做的事情也多。公交站牌旁边,有一位盲人经常为乘坐公交的市民指路,还有一位医生,自费到西藏给当地居民做白内障手术,坚持了五六年时间,每年都会去。

“可以说,和平区的居民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市民的职责。他们也在为我们的文明城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