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在绿城广场,28家爱心企业向郑州公交捐赠326台公交车。加上去年8月23日和11月30日省会企业为我市捐赠的432辆公交车,我市已累计获赠公交车辆750多台(本报昨日A06版)。一些企业负责人,满含热情地谈到了捐赠公交车的所感所想。
企业的身上澎湃着“道德的血液”,民众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这些企业而言,它们回报社会、反哺民生、担当责任的举动,自会赢得来自社会各界的称赞与尊重。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是说给企业家听的,也是说给企业听的。在国内的慈善环境亟待改善、慈善制度有待完善的当今,捐赠公交车的爱心企业,有充足的理由,去迎接来自社会各界赞誉的荣光。
这些爱心企业,赢得的不仅仅是尊重。众所周知,当前阶段的郑州,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道路升级和改造过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郑州正经历交通“阵痛”期。为有效缓解“阵痛”,增加公交车及不同线路公交车的发车密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考虑到这一现实,爱心企业捐赠公交车的行动,无疑是“想民众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反哺民生、担当责任的企业,民众自然会记得它们,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回报它们。
懂得回报社会、反哺民生、担当责任的企业,自身发展必会赢得更多的机遇。一般而言,致力于慈善、热心于慈善的企业,往往拥有更为现代的企业管理与经营理念,往往更懂得保护与尊重自己员工的重要性。管理与经营理念新颖,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往往更为自在、主动、轻盈;员工均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企业发展必将在齐心协力的基础上赢得未来。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这样的企业多多益善。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类似的慈善捐赠中,必将利于慈善环境的改善。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忠告中国富豪:“当代中国人更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为后人树立慈善榜样。”对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而言,陈光标式的“暴力慈善”是一个难以效仿的极端,改善慈善环境,完善慈善制度,终究还需要像爱心企业捐赠公交车这样的扎扎实实的示范。原因很简单,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蓝图中,和谐的慈善环境营造,不仅需要企业与富豪的慷慨解囊,也需要普通民众感同身受地介入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