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科技创新更好助力发展
对食品多些敏感没坏处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让科技创新更好助力发展

4月19日,郑州高新区举行推进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暨第二届产学研金合作创新大会,砸下重金2000万余元,用于扶持科技产业发展,支持自主创新之路,助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零距离”对接,探索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跨越发展的路子(今日本报A08版)。回顾之下不难发现,在省内,地方如此大手笔地给力科技创新,并不多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无数次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中原经济区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近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科技工作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创新。”郑州都市区的建设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在4月13日、4月14日我市举办的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暨都市区建设研讨班上,市委主要领导干部指出: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需要建立六大支撑体系:建立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那么,如何让科技创新更好助力发展呢?高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需要区域优势的谋划。从1988年建区,到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一开始,高新区便体现出区域经济的谋划。在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大格局中,“到‘十二五’末,力争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500余项,把高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基地。”体现的亦是这种超前谋划。谋划面前,高新区正致力于打造郑州都市区的科技创新极;建设郑州都市区,组团发展的其他县(市)区,也应该有类似的区域优势谋划。

高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新区此次对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每家200万元的研发资金奖励,试图提升的便是科技研发能力;仅“十一五”期间就实施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得益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常态培养;201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48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这更是科技创新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检视之下不难发现,不仅是科技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培养,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方方面面的工作,也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郑州目前强调提高三个效率、建立七个机制、落实十个不允许,体现的正是这种创新。

高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需要人才队伍的打造。支撑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部属研究院所、8个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9个院士工作站、263个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的是谁?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与人才。从报道中可知,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先后引进了近300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正是因为有了重才、识才、用才和造才的环境,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才得以如火如荼、蒸蒸日上。“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建设郑州都市区,营造重才、识才、用才和造才的用人环境,打造素质过硬、值得信赖的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高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正是因为创业环境好,部门服务周到,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归国博士黄明贤才选择了高新区。搭好桥梁,让科技走进项目;给足政策,让科技走进企业;建好“摇篮”,让企业成长壮大;提升服务,让企业自主创新——如此积极作为,自然会有更多的“高新制造”转变为“高新创造”。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聚集、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让科技创新更好助力发展,高新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高新区生动诠释的“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更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出了示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