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9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找郑州境内的隋唐大运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寻找郑州境内的隋唐大运河
河南6项文物遗产拟作为大运河申遗首批申报项目
郑州境内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位列其中

河南6项文物遗产拟作为大运河申遗首批申报项目

郑州境内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位列其中

这是一条与长城齐名的河流,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在历史的轮回中,见证了繁华盛世,也见证了朝代更迭、兴盛与衰落,现如今,却被众多的人遗忘在历史深处。

它叫隋唐大运河,而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

河南省文物局消息称:河南大运河6项文物遗产拟作为我国大运河申遗首批申报项目,于2014年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郑州境内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为6项文物遗产其中之一。

郑州境内还存在哪些能看到的遗迹?运河鸿沟是现在荥阳境内的鸿沟吗?运河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哪些不朽的文明?……

随着运河申遗的进行,隋唐大运河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晚报记者 王战龙/文 白韬/图

现在的索须河曾是隋唐时期繁荣的通济渠

河南大运河6项文物遗产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

4月19日,郑州市惠济区弓寨村北。

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两岸新栽的树木冒出了绿芽,有些还没有剥去缠绕的草绳。几个年轻人蹲在河边,打着水漂,一个瓦块抛出,河面上泛起一片涟漪。

河,啥时候存在?他们并不知道,记者问:“你们知道这是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吗?”他们更是惊奇地摇摇头。不只是他们,即便弓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此河的历史也知之甚少。

这条河叫做“索须河”,由发源于郑州西的索水和须水交汇而成。

河南省文物局消息称:河南大运河6项文物遗产拟作为我国大运河申遗首批申报项目,于2014年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

公布的6项“立即列入项目”包括:河南卫河(永济渠)段主线;通济渠荥阳故城段;商丘码头汴河遗址段;含嘉仓遗址;隋唐漕仓遗址;夏邑县汴河济阳镇段。

所谓“立即列入项目”是指文物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均基本符合申遗条件,拟作为2014年大运河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弓寨村北的索须河就是大运河申遗的首批申报项目之一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其中一部分。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介绍说,通济渠荥阳故城段西起堤湾村,东至祥云寺与贾鲁河交汇处,河道长18公里,是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河道。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确切地应该被称作“索须河故道”。

鸿沟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原地区最早运河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被学术界认为中原地区最早的运河。

鸿沟的出名,源自于发生在汉霸二王城之间的一系列战争。

公元前203年冬开始,刘邦、项羽连番征战,最终项羽被迫与刘邦约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

但“鸿沟”这一名称的源头,却还要向更早的历史时代追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旺说,鸿沟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的魏惠王开凿,在其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黄淮间的主要交通线路之一。该运河在今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折向南部,经过尉氏、太康、淮阳后汇入淮河。

对此,《史记》记载曰:“荥阳(今荥阳故城)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

鸿沟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刘海旺说,学术界一般把鸿沟视为中原最古老的运河,比最早的运河江苏邗沟晚了约150年。“但也有传说认为,鸿沟最早开凿于大禹治水时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

荥阳现存的鸿沟和历史上的鸿沟有什么样的联系?

刘海旺告诉记者,荥阳现存鸿沟确切的称呼为“广武涧”,当年刘邦项羽隔涧对话,刘邦说“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便出于此。

作为运河的鸿沟,是从中原到江南的这条沟通南北水系的总称。

隋炀帝的大手笔

鸿沟的开凿为隋唐大运河积累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其中的通济渠,就是在鸿沟等旧有河道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设洛阳为陪都。杨坚在两个都城之间开凿了广通渠。其子杨广(即隋炀帝)继位后,全国进入运河大建设时期。

他以洛阳为中心,征上百万百姓开挖至江苏的通济渠,同时又征10万百姓疏通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邗沟。其后5年,杨广又先后两次征发百姓,修通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以及江苏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

由此,南北大运河始成,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

据文物部门考证,当时河南的水上交通十分繁忙,“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运河沿岸一大批城市也迅速兴起,如商丘等地商业极为发达。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此段运河逐渐淤塞断流。

但是,永济渠仍能通航。元灭南宋以后,货物由长江船运至淮河,然后逆黄河(当时改道,由淮河入黄海)而上达河南封丘,陆运90公里后,从河南浚县进入永济渠水运至通县,再陆运至大都(今北京)。

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于是,元朝花10年时间开挖了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与永济渠中北段,如此一来,大运河裁弯取直,不必绕道河南。

这便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水利枢纽工程的前世

隋唐大运河在每个朝代,名字不尽相同,宋代时,称为汴河。

运河水源最初主要来自于黄河,但因黄河水多沙经常淤堵,宋代的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水量较大又较为清澈的洛水。

史称导洛入汴,其目的也是为了漕运。

导洛入汴之前,一般汴河船只在水深四尺的情况下即可行驶,经导洛入汴,水深一丈,这样黄河的大船可直入汴河,汴河中较大船只也可进入黄河。

但,如何使黄河大船直接进入汴河或者汴河大船直接进入黄河呢?

宋代一位大臣提出“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

大意即是:在连接黄河和汴河通道的两头,即通道接黄河处之北侧(上)与通道汴河处之南侧(下)设置闸门,有秩序地启动或者关闭,以便于上下船只通行。

若黄河之船欲进入汴河,先关闭下闸。待上下闸间之水与黄河水位齐平,黄河船只进入通道,然后关闭上闸,启下闸泄两闸之间的水,待闸中水与汴河水位齐平,黄河船只进入汴河;若汴河船只欲进入黄河,则反之。

在上下闸门之间有五百五十步的距离,一次可以接纳数十艘船只通过。

因为有上下闸门双层保险,黄河之水才不会直灌汴河造成危害。同时,有了这两个闸门的配合,上下船只可自由出入黄河和汴河,减少了货物的中途周转,提高了运输能力。

这种方法至今仍然应用在全国各种水利枢纽工程,如葛洲坝、三峡两大水利工程的船闸就是如此。

不容忽视的河南

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

最初运河申遗,仅指的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并不在申遗省市之列。而不少文化界、考古界人士表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撇开河南境内的运河,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不完整的。

2007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大运河申遗”,隋唐大运河被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

河南省文物局的王涛说,目前认定的中国大运河遗产有370余处,其中河南省有30余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描述出了一幅当时从中原大地到烟波扬州的水上交通图。

随着我省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发现,这条曾经风光无限的人工运河,在中原大地的版图上日益清晰起来。

目前,我省已初步确定了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如开封市市区以西的大运河基本沿今郑开大道分布,还留有部分浅河道;商丘市以东的大运河基本沿商永公路分布;在豫北,大运河走向基本与今卫河河道重合。

已发现的重要遗址包括运河沿岸的桥梁、粮仓、码头、古村落等。如,洛阳发现了唐代近800米长的洛河河堤和见于文献记载的天津桥遗址,在含嘉仓遗址发现粮窖400余座及码头、漕渠;商丘、新乡等市也发现了运河故道沉船、码头遗迹等。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曾如此描述隋唐大运河的价值:“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贯通了各个方向,既有经济意义,也有军事意义,留下来的许多遗址,就像是文化走廊上的一颗颗明珠。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进行,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正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回望运河之上“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的盛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