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8版:热烈祝贺中原报业传媒集团今日揭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沟通你我 62年从打电话到玩电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沟通你我 62年从打电话到玩电话
62年,通信行业经历了从单纯的语音通信到3G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

从1949年郑州晚报成立到今天的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已经整整62年的时间。从郑州的第一部电话安装到现在郑州的手机用户接近1000万户,郑州的通信事业已走过了62年光辉历程。

62年的时间里,晚报记录了郑州的通信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完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通信“飞跃”。

放眼今日,通信业不但已拥有了一流的企业,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情感的一部分。

62年的时间,通信行业经历了三次重组,经历了从单纯的语音通信到3G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

晚报记者 祁京

见习记者 源锌/文

晚报记者 白韬/图

从万元的“安装费”到百元的手机

通信业的变迁是巨大的。

1994年,中国联通杀入竞争。

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电信行业政企分开。

1999年,中国电信业务分拆。中国移动成立。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出现。

2002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进一步打破垄断。

2008年,新一轮的电信业重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分天下。

2009年,3G牌照下发,中国进入3G时代。

几十年前,对远行者的叮咛是“到了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电话、短信、QQ、视频通话总有一款能联络上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通信变迁。

1987年11月,中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开通,首批移动客户只有700个,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仅仅过了20年,全国移动电话客户就已经超过5亿,成为全球移动电话客户最多的国家。

1990年,安装固定电话,初装费是3000~5000元,那时,安装一部电话是很多人不敢奢望的事情。

《郑州晚报》一直在关注着通信业的发展和变化,“让老百姓用得起”,是晚报一直呼吁的,也是晚报一直倾注的。

一直以来,《郑州晚报》高度关注对涉及通信行业改革和资费下降的相关新闻,特别是近些年,每年我们都会对运营商的长途资费下调、存话费送手机等政策,进行报道和支持。

2004年5月18日,《郑州晚报》报道了郑州移动订制手机——“心机”上市的消息,经过郑州移动的深度订制和话费补贴,让过去高高在上的手机价格一路下降,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在媒体和公众的呼吁下,入网费从6000元降低到3000元,基本月租费从150元降低到50元,通话费由每分钟0.5元降低到0.4元。后来通信的资费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入网费逐步取消,手机价格从万元级降到千元级,直至现在的几百元,资费也逐步降低。

从服务客户到服务社会

“高质量、高水平、高密度”和“低柜台、低身价”,这个“三高两低”,是《郑州晚报》曾经报道过的通信行业服务新举措。那时,窗口行业如何服务客户,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

现在,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能力已经是窗口行业里数一数二的,移动的“满意100”服务可以从交费到登机,从看演出到玩高尔夫球,全部提供给客户服务;联通的“红逗号服务”,能让你通过双屏幕,对自己的消费看得一清二楚;电信的一账式消费,手机、固话、宽带一起用更省钱省心。

营业厅数量增加的同时,服务人员的态度越来越好,服务也越来越细致,很多营业厅连针线包、医药箱这类东西都有,比客户自己考虑得都周到。VIP客户,后来还有了专门的客户经理,要开机、补卡……一个电话过去,客户经理就能办妥了。除此之外,在机场有绿色通道、在商场能享受消费打折,服务涵盖了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服务客户,只是通信运营商成长的一部分。在晚报这样的媒体引领下,运营商正在越来越好地为郑州服务,为社会服务。

2008年5月17日,在晚报的倡议下,运营商在紫荆山广场向残疾人捐助了电脑和宽带使用费,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了图书馆。

2009年,在晚报的支持下,“动感地带”把“气球奶奶”孙玉兰老人请到了圣诞节晚会现场,发动自己的用户,圆了老人的三个梦想。

2010年秋天,我们和运营商一起,把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的老师送到北京学习。为中牟和新密11所体育教学和设施不足的学校送去了老师和体育器材。

2011年春天,晚报和运营商合办的“我的建议进两会”一共接到了几万条短信,为郑州都市区的谋篇布局提供了民生、民意、民情。

从为耳朵服务到为眼睛服务

随着移动通信逐渐普及,老百姓发现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固话和宽带,跨越空间的电波承载着父母对远在外地儿女的牵挂,恋人间缠绵的相思,朋友间温暖的问候。

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普通的语音通话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2001年,短信风暴在郑州爆发,人们用短信表达问候,联络感情,逢年过节传达美好的祝愿,短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沟通手段。2009年,3G技术进入郑州,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

对于通信技术的进步,《郑州晚报》更为关注,从对“短信风暴”的报道,到对“小灵通”上市的推广,从对“宽带升级”的欢呼,到对“光网城市”的向往,晚报始终把推广新的通信技术、通信手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现在的通信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多功能的“瑞士军刀”,实现了多媒体功能,娱乐、信息、服务功能应有尽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通信靠吼”到用通信致富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这句话,曾经是郑州周边村镇的真实写照,当我们城镇百姓普遍用享受更先进的信息服务时,占我国人口大半以上的农民,仍然缺少先进的通信手段。

要让他们享受现代通信带来的便利,要让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脱贫致富,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是《郑州晚报》一直倡导的。

2004年1月,“村村通工程”启动,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承担起通信普遍服务义务,《郑州晚报》给予了精彩的报道。

在边远地区建设一个基站需要80万元,靠农民一天几个电话,根本是收不回成本的。考虑到这一点,《郑州晚报》鼓励和倡导运营企业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晚报不止一次地用报道指出。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更多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履行社会责任,为广大农民造福。在运营企业的奉献下,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现在郑州的乡镇农村都通了电话和宽带,农民的信息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如今,通信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想要描述通信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已经分不清楚哪一部分是生活本身,哪一部分是变化。

这就是晚报记录通信变迁最大的意义所在。

展望未来,在3G时代,在中原报业传媒集团的大旗下,《郑州晚报》将和运营企业一起,为实现“数字郑州”而努力,为了让郑州人实现真正的“沟通无极限”而奋斗。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