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热烈祝贺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揭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全力打造郑州都市区组团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加快“一心两城两组团”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新郑全力打造郑州都市区组团城市
古城新郑变身“一心两城”

面对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新郑市紧扣城市建设、教育、交通等民生问题,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集聚区发展,主动与郑州都市区对接,不断向郑州都市区新郑组团城市、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者、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和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的目标迈进。

晚报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李磊

升级后的道路宽敞、四通八达

A融入郑州都市区

新郑市围绕建设“郑州都市区新郑组团城市、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者、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的战略定位,制订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一心两城”的发展思路。

中心城区建设将增强其辐射力、带动力、牵引力,重点抓好黄帝故里扩建工程,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打造华夏民族寻根拜祖的宜居文化名城。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以上。

新郑新城按照“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绿化先行、民生事业先行,围绕建设亲水型、亲绿型、低碳型的现代宜居商务城”的原则,制定了“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至十年建新城”的发展年目标。

新郑新城建设将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许轻轨等区位交通优势,以综合服务、现代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为主,建设宜居商务城,打造郑州后消费生态旅游休闲城市。

新郑新城发展,优选区域性企业总部、大型知名品牌企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入驻,重点抓好西亚斯国际学院扩建、华信集团总部及轩辕湖景观生态水系等项目,加快构建“六园一中心”的新区格局。2016年,规划面积21.56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的新区将全部建成。

龙湖宜居教育城将围绕“土地、规划、速度”做文章,重点抓好“四路两桥”、后胡生态园区、9所示范性高中、初中和特色学校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尽快形成“一核两翼”的布局。到“十二五”末,龙湖宜居教育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5万。

围绕龙湖宜居教育城建设,新郑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升级绿化13条道路,启动实施了投资1.5亿元、全长1.5万米的学府路、黄河路、泰山路、梅山路等道路桥梁工程。郑州一中、郑州外国语学校等省级示范性高中,都将入驻龙湖,部分中学将于今年10月底前开建。今后,新郑市将通过分步实施,大力引进名校,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活质量最高、经济社会效益最佳的宜居教育城。

B推进合村并城,5年内10万居民入住新型社区

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步伐,把中心城区、新郑新城、龙湖新城、薛店镇、辛店镇、和庄镇等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作为新型社区建设试点,分期分批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和城镇新型社区建设,5年内实现10万人入住新型社区的目标。

新郑市大力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城镇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步伐,今年规划建设27个新型社区,总投资52亿元,一季度开工建设17个(城市新型社区6个,城镇新型社区11个),拆迁安置9600多户,完成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年内将实现2.5万人入住目标。

新郑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道路为先导,加快郑新快速通道、新老107连接线、双湖大道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107国道、豫04省道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构建直通郑州、航空港的干道网、连接城乡的辅道网,形成双网重叠、主辅相通的“八纵八横”路网框架。

同时,在公交、通信、供气等设施与郑州互连的基础上,将龙湖宜居教育城、新港组团等区域内的污水处理、供水、供暖、垃圾处理等与大郑州、航空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实现“无缝对接、融合发展”。

新郑市严把规划设计关、立项环评关、环境容量关,使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位于龙湖的后胡生态园,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优势,建设郑州市森林公园,打造郑州市的“城市绿肺”和省会市民休闲观光的“生态花园”。

新郑是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之一。新郑从社会管理创新做起,推进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加强政法队伍、交通协管等十支队伍建设,建立由市乡综治中心牵头,集治安、交通、安全等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农村,由市财政出资,为每个行政村配备3~5名护道路、护林木、护井渠、护村庄、护电力设施、护土地的“六护员”,使社会管理的一切事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

C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郑州都市区服务配套区

新郑市围绕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打造产业承接平台。

新郑市资金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土地重点向产业集聚区保障、基础设施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安排、重大项目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布局,加快新港产业集聚区和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

新郑依托宏业纺织、郑州一棉等企业,加快建设龙湖纺织服装产业园,打造郑州都市区的产业互补区;依托雏鹰农牧、中储粮、中油集团、中铁物流、闽商建材集团、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等企业,规划建设农贸食品加工物流园、能源物流园、现代建材家居加工物流园,把新郑打造成为郑州都市区的综合服务配套区。

新郑市实施四个班子领导带头招引项目责任制,从市委常委和四个班子做起,每人为新郑新城、新港产业集聚区、龙湖宜居教育城招引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

新郑市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成立由市领导带队的驻郑州、驻沿海、驻富士康3个专业招商工作组,以印刷包装、纺织服装、电子科技等为重点,全力捕捉信息,主动联络企业,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新港组团是以食品加工、轻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平方公里。目前,高标准完成了京港澳新郑东入市口、神州路、茨山路、人民路和庆安路等道路升级改造,并对水、电、路、气、暖等进行改造、建设。

目前,新港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200余家,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13亿元、年加工大豆30万吨的中储粮油脂仓储加工一期工程已完工;总投资7亿元的福建达利食品生产项目6栋厂房、4栋仓库已建成,预计8月底前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

“十个所有惠民生”

实事工程

全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新郑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1 让所有井灌区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农民致富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持合理布局、成片推进、示范带动,继续抓好“五个万亩示范工程”,抓好梨河镇农业综合开发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郭店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及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薛店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及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新村镇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八千乡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及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年内新增综合改造和配套建设机井3000眼,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十二年免费教育

更加注重“教育设施改善、全民素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发展环境优化”,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费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学校师资、资金、设备等的倾斜力度,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提升办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挂靠名校、名院,与驻新郑职业学院开展联合办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幼儿教育“倍增计划”,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3 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实现创业就业、社保统筹

对大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复转退军人和“4050”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由市财政购买城乡公共服务性岗位安排就业,全年新增就业2.5万人。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探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五费合征”模式,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4 让所有乡村吃水安全、环境卫生

坚持“集中建厂、联村建站、村村通网、户户联网”,深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完成市中心水厂扩建工程,建立饮水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力度,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形成“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塑造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形象。

5 让所有村庄(居)通上柏油路和公交车

全面实施道路升级工程,积极推进现有省道升国道、县道升省道、乡道升县道。重点抓好乡乡连接、跨乡村连接工程,切实解决自然村、中小学通柏油路、水泥路问题,加强农村公路标牌、信号灯、减速带等配套安全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镇通干线公路、新型社区和产业集聚区通二级公路、行政村通三级公路和公交车“村村通、村村串”,自然村通四级公路,构筑“节点相连、覆盖城乡、高效整合”的路网体系。

6 让所有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老有所养

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推行全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着力抓好老年人生活保障、医疗服务。全市新增参保居民2万人,参保总人数达到15万人,60岁以上老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

7 让所有城乡居民住房宽敞、安居乐业

积极引导城乡群众改变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突出抓好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点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年内市区新华路、新建路、新烟街等办事处各开工建设1至2处城中村改造项目。

8 让所有居民享受城乡新型医保、大病救助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实施大病救助,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

9 让所有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济、应保尽保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建立“一帮一”帮扶服务机制,全市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和五保户,及时解决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发展社会福利,促进慈善事业。

10 让所有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专管队伍、社会和睦

按照“公益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一岗多职、一员多能”的思路,抓好农村护井渠、护道路、护林木、护村庄、护土地、护电力设施“六护员”队伍建设,通过保待遇落实、保作用发挥,提升基层公益事业管护水平,实现城乡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郑州第一、全省位次前移的目标。

刘栓阳、史良健、司爱琴、赵蒙 供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