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特别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段抹不去的痕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段抹不去的痕迹

一段抹不去的痕迹

讲述人:彭天增,56岁

郑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

采访人:晚报记者 崔迎

时光流转,逝去的岁月总会在人们身上留下不少印记。他,始终没有忘记昔日的过往,他说,进入知天命的年龄,时常会陷入一种对往事回顾的重重思绪之中,一旦陷入竟是那样的痴迷和陶醉,尤其上个世纪那一段段特殊的经历,总是抢先跃入脑际,瞬间便会冲开记忆的闸门……

A

人生的另一种收获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部分,虽然在人生那段最美好的年华里,我们没能坐在课堂上学习深造,但我们却有了人生的另一种收获。

40年前,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初中生,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奔赴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冬天,准确地说是1971年的1月16日这天,一大早我就来到母校郑州二十四中大门口,那天异常寒冷,刮着刺骨的寒风还下着小雪,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很多家长前来送行。现在回忆起那时的场景真觉得奇怪,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将要离开亲人表现得很不以为然,反倒有一种喜不自禁的感觉,根本没去考虑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上午九点钟,来了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攀爬而上,很少有人觉察到家长在车下偷偷抹泪,一路上几个同学不停地摇动着红旗,唱着雄壮有力的革命歌曲。

黄河岸边、邙山脚下一个百把号人的村落——姚湾,是我们新生活最初的摇篮,小小的姚湾村因我们的到来顿时沸腾起来。傍晚,带队干部领着我们开始安排住处,我们这个连队共135人,分住在姚湾村的大队部、打麦场库房和老乡家,看到摊在地上的麦秸草和房梁上的蜘蛛网,同学们都傻眼了,不少人哭了,坐在解放牌大卡车上的那种激情,似乎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在接下来的大田劳作和生活方面,艰苦程度更令人难以想象。刚下乡时的纪律是很严的,首先规定一年内不能回家,违反劳动纪律还要被关禁闭。

B

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

插队的日子,说苦也罢、累也罢、难受也罢、想家也罢,都只能默默地忍受,努力去适应这新的生活。

我们分得的田地都在邙山里面,与姚湾村一河之隔,直线距离只有二三里地,因河面上没有桥,所以每天出工都要绕过这条河,一趟往返就得走十几里。这年严冬的一天,几个同学没有随队,而是偷偷踏冰过河,我就是其中一个,因冰面太薄,到了河中间就坠入冰窟,远处打着红旗列队上工的同学看到后,迅速拐了回来,踩着咯咯直响的薄冰快速奔跑,直扑河心,坠入冰窟的几个同学用双臂架在冰面上等待救援,由于冰面失去了支撑点,眼看着前去营救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掉进冰河,最后在老乡们的协助下,我们几个总算逃过一劫。40年来,那悲壮感人的场面,就像一幅画卷,清晰可见,留下了多少辛酸难忘的回忆。

最初进山安家的时候,在邙山一条叫杨家沟的山坳里打窑洞、盖房、打井,同学们尝尽体力劳动之苦。1971年夏季,从姚湾村往山里搬家,所有的物品都要从河上运过去,当时河面上只有一个编有6个汽油筒的筏子,另有一条拴在河两岸的钢丝绳,同学们一连几天都浸泡在河水里,拉着钢丝绳、推着筏子,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搬运。那个时候,山里的用电还不能保证,土窑洞内经常还点着煤油灯,一早起来鼻孔都是黑的。

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还不可能明白“上山下乡”的真正含义,但我们还是无私地将我们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那块土地。

2010年的初春,我们一帮同学又来到了当年战天斗地的邙山沟里,几年前这里已被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当年的地容地貌已改变了许多,代之而起的是一个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还有一幢幢小别墅,放眼望去,视线之内的沟壑山峦,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在邙山故有地貌的衬托下,更显得妩媚多姿,如世外桃源般,唯一还在的参照物就是当年连队门口的那棵老柿树,那时全连开大会,都在这棵柿子树下。当年我爱人曾带着她5岁的小弟弟,在这棵大树下留影,今天我爱人又带着她小弟弟5岁的儿子前来游玩,又是在这柿树下照相留影,事先并未这样刻意安排,只是站在了这棵大树下,猛然才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

同学们凭着大概位置,不停地指指点点:“这是炊事班、这是水井,猪圈在这个位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的有说不出的感慨,同时也带有一丝莫名的伤感。有位同学突然笑着对我说:”你忘了没有,你那时每顿吃完饭,就爬到柿树上,把碗卡在树杈上,也不刷,下一顿再去拿下来用。”是啊!老柿树真真切切地见证了我们这一帮同学在40年前的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C

不经意之间的自我展示

1975年,我终于回城,进入企业当上了一名工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我进入不惑之年,命运却来了一个优雅的转身,将我的人生带入了另一个轨道。

还记得那是在1994年夏季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单位篮球场上打球,突然,我的一位同事叫我,说公安局有一位领导找你,让你去一趟。我当时一愣,平生从未与公安打过交道,也没有熟人,怎么会有人找我呢?当时脑子里闪了一下,是不是哪方面违了法,但这念头一掠而过,因为我认为自己从来就是一个标准的守法公民。

我总认为我那同事像是开玩笑,所以也没当回事,但过了一会儿,还是他见到我后就气呼呼地说:“你咋不去呢,人家说我捎信没捎到,还埋怨我。”看他那认真劲,我想还真有必要去一趟,管它是啥事呢。按照他的交代,我直接来到市公安局院内,并找到了那位领导的办公室,坐下来等待他处理完事情。直等到快下班时间,那位老领导才吩咐我:“你现在到交警支队事故科去,找几份事故档案,给我写个材料,明天来交给我,我要到电视台使用。”我当时真的是莫名其妙,公安局领导找我难道就为这点事?

在去事故科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事有违常理呀,叫我来总要先问问情况,说说原因呀,怎么一来就直接叫我去整个材料呢?找到了事故科后,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位警察正在摆放水果,又拿了几盒烟,那位警察似乎无需我做介绍,看我进来直接就招呼我先坐,接着叫另一警察去拿事故档案。在原单位,我只不过是名普通工人,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尤其是警察的招待,当时心里真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既然已受命于人,就赶忙按照那位领导的安排,细心查看了几份交通事故档案,并按他的要求将有用的章节记下来,回到家中,又一一将这些章节串起来,外加了一些议论,第二天先到原单位请了假,然后马上又赶到公安局交上材料,那位老领导看得很仔细,看完后说:“可以,整得不错。”这时我就想起身告辞,他忙说先别走,然后招呼我来到隔壁办公室,办公室内有一个女警察,老领导安排她去配一把钥匙,再去抬一张办公桌,然后指着我说:“从今天起他就在这儿上班。”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我们单位没有任何领导让我来,我又没有给原单位说过这件事,怎么当天就让我在这里上班呢?

第一次感到知识的宝贵

D

第二天一早,我便来到了公安局,那位老领导先将我叫过去,他说前一段你是不是在《郑州晚报》上写过一篇有关交通的稿子,我说有过,那是我到北京游玩,很留意观察了当地的交通,回来后写了一篇《北京归来话交通》的稿子。老领导说:“那篇稿子我看了,觉得你对交通观察得很细,这次临时借你来,是因为我们这一段太忙,马上就是冬运、春运了,你也帮帮我们的忙。”直到这时我才明白,我是被临时借调来的。

说实在的,当时我听了他的话心里还真有点慌,严格地说我是小学水平,凭着这一点点功底,让我直接提笔在公安机关帮着做宣传工作,当时真的是有点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出丑、害怕拿不下来、害怕不懂、害怕根本不是那回事,一句话,害怕亮底,至于那篇被公安局大领导看到的稿件,无非是有感而发,编辑最后不知又修改了多少遍,如果拿那篇报道来衡量我,他们的确是高看我了。

担心的事很快就发生了,刚到没几天,这位领导就安排我去采访一名大学生交警。我当时一听就蒙了,一般的新闻小消息我还不知怎样下笔,现在却要写一个人物。知识是硬头货,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掌握很多,但虚荣心的驱使,我也不能说不会,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去了。临去采访的前夜,我将新闻写作书籍中关于怎样写人物通讯这一章节反复看了几十遍,当时除了向书求教我真的是毫无凭借,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知识的重要。稿子写成后经报社编辑的指点和修改,主要还是文章主人公本身的新闻性竟然很快发表了,让人意外的是市级报刊登出后,省级、中央级报刊竟也相继刊发,我这个“临时工”在公安系统马上有了名声,连我自己都觉得蹊跷,怎么一口就吃成了个胖子呢?

1996年春节过后,我已被借调了一年多时间。我当时已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又没有文凭,对调入公安机关这件事,我根本想都没想过。可是,有一天老科长对我说:“你写一个总结吧,把来到这里一年多干的活好好总结一下,写好后送给公安局主管领导让他看看。”

正是这份极不情愿又极无奈从门缝里塞进去的总结,竟然成了我命运转折的开始。

E

人生就是这样的难以捉摸

1996年秋,公安部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学济南交警先进经验交流会,郑州交警支队的二大队被评为全国学济南交警先进集体,支队专门派出代表前去参加,忽然有一天,支队政治部通知我马上准备赴京,飞机票已买好。原来是郑州代表的讲演材料不过关,在公安部试讲时被拉掉了,让我到北京后赶快帮助重新整理。

回到郑州后,我开始办理调入公安局的手续。在回原单位拿档案的时候,支队又专门派了一辆警车陪我一道去,我还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同事们见到我都以羡慕的语气问这问那,有一位同事像开玩笑又似认真地问我:“你进公安局花了不少钱吧?”还有一位同事问我:“你真保密,事先俺咋一点也不知道呢?”

其实,在我被借调走的时候,我们原单位的改制刚刚结束,我所在的机关科室被砍掉,我被分配到公司所属的四车队,因没有相应的工种,我当时基本上是处于下岗待业状态,紧接着就会被劝退或买断工龄,那时我也想过,40多岁的人了,后半辈子也就是瞪着眼睛数日子了,谁会想到人生竟然还会有这么一段“插曲”呢?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就是这样难以捉摸,本该大展才智的年代却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谁知进入不惑之年,生命却还能如此大放异彩,也可谓老树繁花,“大器”晚成吧。在这里,我想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首先要很好地审视自己,不要期待任何事情都非要一步到位,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命运改变就在转瞬之间……

记者手记

这篇讲述只是亲历者生活中的一个截面,但从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许多:其实,他们那一代人更有理由抱怨,书没好好读,接下来还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插队落户,回城后又困难重重……他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坐在那里抱怨,埋怨生不逢时,然而,他们没有,他们依旧努力勤恳,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这也正是让我们为之感动的地方……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