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报敬献花篮,捎去中原乡亲哀思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没座位?站着也要到北京!”
李德生将军家乡父老40多人分批赴京吊唁
本报敬献花篮,捎去中原乡亲哀思

“没座位?站着也要到北京!”

李德生将军家乡父老40多人分批赴京吊唁

5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委员,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李德生因病逝世,享年96岁。消息传到家乡,年逾花甲的乡村老汉来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也来了……买不到车票,他们就买站票,分批次从河南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启程,奔波上千公里赶到了首都北京。郑州晚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赶到李德生的灵堂,在老将军夫妇的照片前敬献花篮,捎去中原读者最沉痛的哀悼。另据了解,李德生将军遗体告别仪式将于今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 晚报记者 熊堰秋 袁帅 文/图

“没座位?站着也要到北京!”

5月11日上午,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管理处门口,行人匆匆。门口摆放着一块大牌子,上有6个黑色大字:李德生吊唁处。

这天上午,来自河南新县陈店乡的党委书记胡峰,正忙着与新县来的人相约,一起来到李德生将军的灵堂吊唁。

李德生老家所在的胡子石村村支书李德意也是吊唁者之一。

“虽然和李德生将军名字中间的字一样,但按辈分,李将军是我的爷爷辈。”李德意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与李德生将军是堂兄弟。

“这次胡子石村来北京的村民很多,有40多个人。听说李德生将军不在了,大家都很悲痛,非要到北京来。可火车票不好买。有些人说,没座位?俺就是站着,也要赶到北京去。”

“这次赶来的40多个乡亲里,年纪最大的有66岁,名叫李法冤,他是李老将军的堂弟。”李德称,这次来北京,他把自己家的两个儿子也带来了。一个22岁,一个20岁。其中,最小的儿子正在南京的部队服役,是一名通信兵。

“车票难买,乡亲们都是分批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得知消息后两天内赶过来的。”李德意说,14日上午,李德生将军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由于参加名额有限,赶来的乡亲们不能全部参加,这让一些乡亲心里很不是味儿。

“刚开始分配给乡亲的名额是10名,但40多人只让10个人去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乡亲们不同意。经过与李德生治丧委员会工作人员沟通,最后将参加名额增加到了30个。”

40幅老照片围成“缅怀长廊”

李德生将军的灵堂,就设在西山管理处。

进入哨兵荷枪把守的一个大院门,往右一拐,就是李德生的灵堂。

在进入灵堂的通道两边,分别竖立着近40幅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将近一人高,分别记录了李德生将军生平不同阶段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发白泛黄的老照片,既有李德生将军夫妇携手革命的爱情记录,也有朝鲜战场上甘岭的惨烈场景。既有李德生老将军心向祖国热心公益的慈祥,也有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商国事的留影。

每个吊唁者进入灵堂,都得先经过这段20多米的“缅怀长廊”。在灵堂里向李德生遗像三鞠躬,与家属握手后,吊唁者都会心情沉痛地肃立在这些老照片前,在缅怀李德生将军的同时,一一回味那些已逝的岁月。

除了吊唁者,一些在“缅怀长廊”边经过的老人和孩子,也会停下脚步,认真地观看着照片和文字,发出对李德生将军这段不平凡人生的感叹。

本报灵堂献花篮捎去中原儿女哀思

进入灵堂,眼前是簇簇倚墙而放的花篮的海洋,花篮间飘飞着黑色或白色的挽联。

灵堂正上方,悬挂着一方黑色布幔,黑布上9个白色大字:沉痛悼念李德生同志!布幔下方,悬挂着李德生将军的遗像。

遗像下方,是李德生儿女率孙辈敬献的花篮,左右两方,则分别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等单位的花篮,以及党和军队领导人的花篮。

灵堂上方,从左至右分别是3块白底黑字的悼忘牌。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共和国上将,敬爱的李德生老首长永垂不朽!”

“敬爱的李德生老首长,永远是新县人民的骄傲!”

“敬爱的李德生老首长,永远活在新县人民心中!”

5月11日,郑州晚报两名记者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情来到灵堂里,把郑州晚报社敬挽的花篮敬放在李德生夫妇的照片下方。让插满菊花和百合的花篮,捎去了中原儿女对李德生将军的片片哀思。

随后,郑州晚报两名记者对着李德生将军遗像三鞠躬。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