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5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就是喜欢看书看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不会养花,不会打牌,不爱听戏,不好游玩
就是喜欢看书看报
大儿子收到父亲一生中唯一的一封家信立下“不要搞特殊化”家训
李德生夫妇
邓亚萍探望老将军李德生

大儿子收到父亲一生中唯一的一封家信

立下“不要搞特殊化”家训

“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搞特殊化。这是李德生爱国爱党的将门家风的体现。”这是李德生长子李和平对父亲的评价。“不能搞特殊化”,这是李德生这位军人父亲的“家训”。如今,这个“家训”已被李德生的6个子女牢记和传承。子女们不仅继承了两位老人所追求的革命事业,从文从武,各有所成,同时也把父母那种爱国爱党、敬业笃学、朴实敦厚的将门家风不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父亲不会养花,不会打牌,不爱听戏,不好游玩。就是看书,看报。”李和平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晚报记者 袁帅 熊堰秋 文/图

唯一一封家信,满纸竟是训斥

5月12日晚上7时多,站立了一整天的李和平,坐在椅子上一边歇脚,一边向记者谈起了他眼中的父亲。

“父亲一辈子都显得很忙,小时候难得见到他在家里的影子,我们长大后外出工作,更难得与父亲团聚。”

作为李德生的大儿子,李和平说,回忆父亲,最难忘的一件事,是自己新婚时,收到父亲一生中唯一一封家信,拆开信,满纸竟然全是训斥。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当时,我在南京军区当营长,父亲则是沈阳军区的领导。”李和平回忆说,“我当时带着全营608人,在安徽一个叫‘三界’的地方驻扎。为啥叫‘三界’?因为那里是凤阳、定远和滁县三县交界之处,全是丘陵。”

“那时我刚刚结婚,每月工资只有60块钱,这些钱除去吃饭和买日用品,大部分都贴补给了家里有困难的战友。考虑到新婚是人生大事,就想风光一下,就写信给家里,想让家里寄500块钱。”

“要钱没要到,收到的却是老太太的一顿批。没两天,又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李和平说,父亲一辈子没给大儿子写过信,这是唯一的一封。

“拆开信,里面全是对我的批判,批我想风光大婚的想法,是贪图享乐和虚荣、贪图特殊化的思想。一分钱没给,还被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李和平说,最后还是母亲在家里安排了一桌酒席,算是对儿子结婚的庆贺。

“我父亲出身贫苦佃农,一生艰苦朴素。”李和平这样评价父亲李德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拒绝领取机关按标准给军首长补助的主副食,我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作为一军之长的父亲,他经常以豆饼、豆渣以及自己种的南瓜来充饥。以至于有时腹泻,有时解不下大便,生前一直落有病根……”

“父亲对自己和家人要求甚严,他惜粮如金,至今我们吃饭时总是把碗中的米粒刮得干干净净,把掉在饭桌上的饭菜拣得无一漏网。这都是源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

视察期间教儿子作战,这是军人父亲特有的慈爱

“我的父亲兵戎一生,久经沙场。作为军人,他是威严的,但是作为父亲,他的慈爱显得很特别。”

李和平回忆,在父亲给自己的印象中,最温情的一次场景是在云南。

“那是1984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带兵在前线打仗。那一次,父亲到云南视察工作,他把我叫到了昆明。当时先对我进行了一翻鼓励,然后又以自己作战的亲身体会,给我传授作战经验。”

“当时,我体验到了军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感受到了军人父亲特有的慈爱。他不是拖后腿,而是用指导和鼓励给前线的儿子鼓劲儿。”李和平说,父亲跟他吃了一顿饭后,立即把他“赶”回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前线战场。

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家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军人出身的李德生却“爱兵如子”。

“父亲任12军军长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紧张,为了解决部队吃饱的问题,他跑遍华东三省,亲自勘察选址,在安徽省全椒县的荒草圩开发出数万亩水稻田农场,不但解决了部队吃饱的大问题,还给随军家属一定补助。”

李和平说,从军长到总政主任,从北京军区到沈阳军区,从部队到国防大学,父亲不但关心部队的干部和战士,还十分关心随军家属。每到一地,他都要挤时间到家属区挨家挨户探视,到每一个干部家里走访,嘘寒问暖。对了解到的营房保暖、托儿上学、用煤用水、购物储菜、烧火做饭等问题,无不指示有关部门一一及时加以解决。

“公务员吴声全住在楼外平房,60年代时,苏北的冬天异常阴冷,部队发的棉被很单薄。一天晚上已是深夜12时,父亲看完书,信步来到小吴的宿舍,一进门就感到寒气逼人,只见小吴在床上缩成一团,他转身上楼,把他的军大衣拿来盖在小吴身上……”

小时候觉得“父亲”这个概念好陌生

李远征是李德生的大女儿,在兄妹中排行老三。是一名现役军人,在一家部队医院工作。

回忆起父亲,李远征的印象是,“父亲一身正气、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我们”。

“我父亲对自己,对我们兄妹的要求很严格,但对别人却非常宽容,很关心别人,别人找他帮忙,只要符合规定,他都会尽力帮助人家,但我们兄妹几个的事情,他从来不给办。”李远征说,有一件事,她记忆犹新。

1973年,她大学毕业后,到沈阳军区医院工作,“工作一直很努力,1979年,在一次职称由12级上调到11级时,我由于特殊原因错过了,但我的条件完全符合11级,我就找父亲,想让他帮忙,给我调成11级,我父亲当时是沈阳军区司令员,可是,父亲不管,说这样的事要自己争取,他不能帮忙,还告诉我,11级也好,12级也好,对工作本身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是什么级别,都是一样救死扶伤,让我不要有情绪。”李远征说,一直到现在,她在晋级时,都比别人慢一步。

“说实话啊,当时,确实有点不理解,感觉父亲好冷酷啊,后来想想,父亲作为军区司令员,这样做是以身作则,是大公无私的表现。”李远征说,她受父亲影响很深,现在也这样要求自己。

在李远征的记忆里,父亲的一生首先是忙碌的一生,“我父亲从来没有清闲的时候,不是工作,就是在学习,他实在是太忙了”。

“小时候,看见别的小孩在爸爸的带领下出去玩,别提多羡慕了,可我们在家很少能见到父亲的身影,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周末在爸爸的带领下去动物园玩,印象中,好像只有一次。”李远征说,“不过,我已经很幸运了,哥哥妹妹们好像一次也没有。”

“所以,小时候我觉得‘父亲’这个概念好陌生。”李远征说。

57岁才弄清自己的生日

李远征还讲述了一件关于父亲生日的故事。

“有一年,父亲在填写十大代表登记表时,只填写出生年、月。按照中央办公厅的要求,登记表的每一项目,都必须填写。这个登记表有年、月,还有日,不好空着。父亲想了想说,我过去填过很多登记表,从来就没有填写过出生日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德生从小家境贫寒,穷人家没有过生日这一说,9岁时,母亲去世,就更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出生的了,他只知道自己是属龙的,农历四月出生。

父亲想了好久,终于记起有位婶婶曾经给他讲过,他是农历四月十九日出生的,说是这个日子吉利、好记。就找来公农历对照万年历查对,才弄清父亲的出生日应当是1916年5月20日。这一年,父亲57岁。

李远征说,当他父亲知道这个结果时说:“57岁了,才弄清自己的生日。”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李德生也有很可爱的一面。

“父亲是一个十分简朴的人,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李远征说,他们兄妹几个从小也很少穿新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走在大街上,外人根本看不出来我们是部队首长家的孩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