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校大学生回乡种田
搞合作社规模达到2000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在校大学生回乡种田
搞合作社规模达到2000亩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做第一家上市的农业合作社
王灵光(左)和合伙人正在打农药 资料图片

在校大学生回乡种田

搞合作社规模达到2000亩

上大学,“跃龙门”,找个体面工作,安分守己过日子,是普通农家对于子女教育的最高追求。

但河南农业大学学生王灵光却选择了到农村种田,2010年,尚是大三学生的他与人合伙创办了农业合作社,一年时间,他的农业合作社从最初的200亩增至2000多亩。今年王灵光又考上了本校农学研究生,他要用理论和实践寻找着一条农业合作社的可复制模式。

晚报记者 王战龙

A

从小就有当“小地主”梦想

王灵光儿时的梦想就是想做个“地主”——拥有一片广袤的土地。

初三那年,他在地里帮父亲干农活,突发奇想地指着身边一大片耕地说:“如果这一片都是咱家的多好!”

父亲笑了,没有言语。

2007年高考,王灵光原打算报考新疆石河子大学,因为家人反对,他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

“小地主”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但并没有具体的方向。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让刚上大二的王灵光再次萌生经营土地的想法。

2009年,王灵光跟随导师李海潮教授到鹤壁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初次接触农业合作社,他也第一次清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后就做个种植合作社。

他和学校老师一起,探讨修正自己的想法,他们确定了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初级合作社形式,以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服务为主;第二步是托管,农户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种植、管理、收割、销售,暂不签订长期合同;第三步才是流转,签订长期合同。

同时,他在一个“土地流转”网站上,继续寻找支撑他梦想的合作伙伴。

2010年5月,正上大三的王灵光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土地。他和漯河市郾城区庙赵村种植蔬菜的赵国叶签订合同,共同经营200亩土地。7月份,“德行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王灵光老家周口,村子是中国上百万个村庄中普通的一个。上大学,“跃龙门”,找个体面工作,安分守己过日子,是普通农家对于子女教育的最高追求。

大学生回乡务农?最初村里人并不理解这个村里第一批本科大学生的理想。

B

100亩地增产1万斤

合作社发展之初,众多农户对于这个尚未毕业的毛头小伙并不信任,即便是宣传页上诱人的低价战略。

在宣传页上,他们宣称:购买农资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农田耕作和收割均由合作社提供大型机械,每亩价格也低于市场价格5元。

宣传页上的“郑重承诺”打动了部分农户。王灵光说那时候真的是“跑断腿,磨破嘴”。

不过,最终获取信任的还是“科学技术”。

大学课堂上,王灵光曾注意过,有个“玉米晚熟技术”:玉米收割日期比传统推后一周左右时间,将有效保证增收增产。

而现实中,农民种植玉米都是“抢收”。

王灵光找到农户宣传自己的“科技理论”,农民并不认同,“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还不如你一个小孩?”

其实,王灵光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课本上的理论他也从未付诸实践。

他决定在自己的200亩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把200亩玉米分为两块,其中100亩按照老农们固守的传统日期收割;另外100亩则推迟一周时间收割。

那天,他请来了合作社的农户及周边的种粮大户现场观摩。结果,晚收割的玉米比另外的100亩玉米多产了一万多斤。

这些祖辈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们彻底被折服,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也激增猛进,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增至现在的2000多亩地。

C

“我要做个和他们不一样的农民”

在宣传页上,“德行丰民”种植合作社承诺:“秋粮以及夏粮产量不低于未加入合作社农民的平均产量”。

这句话,像拍着胸脯铿锵有力,也让很多人质疑,吹牛吧?

王灵光却坚信自己的承诺能够实现,因为有科技保证。“如果我种植的效果和他们一样,我还当哪门子的农民?”他说。

他举例说,5月15日,是小麦蚜虫的高发期。

“小麦蚜虫繁殖力特强,一晚上就有几十代上百代,爆发后,一夜之间麦子都变成了黑色”。王灵光说,“有些成虫泡到原药里面都不会死。”

此前几个月,他们就发传单,在村里广播上让村民进行提前预防,村民依然固守传统观念“旱了浇水,有虫了打药”,并不理会他们的劝告。

而他们则在3月15日除草的时候,就在除草剂里加少量的杀虫剂,杀死部分虫卵;4月15日集中打药;5月15日,清除残余。

与其他依然沿袭传统种植的农田相比,他们的麦田里几乎没有虫子。

王灵光说,其实很多传统观念是错的,比如,以前老观念认为“红蜘蛛”并不影响小麦产量,但“其实会导致10%到50%的减产”。

与传统的农民相比,他们似乎更注重精耕细作,会派人在地头监督犁地机械犁的深度,会利用现有渠道灌溉庄稼……

他们也在一步步“颠覆”着父辈们种地的模式。

比如:当地种植每亩小麦,需要20到25斤种子;他们则尝试减少种子数量,“精耕细作”,在两亩地的试验田,每亩只用了7斤种子,提高发芽率。

比如,一个人管理两三百亩地。

2010年,王灵光的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育种、农机、化肥等项服务,使合作社每亩农田提高了200多斤的粮食收成。

D

做国内第一家上市农业合作社

王灵光他们给合作社定的目标是:做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农业合作社。

他坦言,在创业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虽然有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但真正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甚至根本无法操作。

2010年,合作社赚取的10多万元基本都投入到了合作社的发展上,现在合作社共有5名成员,打药除草、浇地等力气活,基本上都是亲自上阵,很少雇人,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成本的投入。而他们每个人的工资待遇也暂时“寄存”在合作社,等到合作社壮大后再领取。

王灵光的合作社现在也正在组建一个团队,同学樊宝山、王志鹏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还吸纳了一个懂经营的人——李玮峰。

李玮峰曾做过生意,具有经营意识。

李玮峰直言,现在依然还是靠着创业热情在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这并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而是应该让其更符合市场化的游戏规则。

李玮峰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化,让其成为一个可以“复制”的模本。

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土地问题,而是如何将这种模式形成制度化,便于推广实施。

初步的想法是,将王灵光解放出来,专门做“技术总监”的活。

王灵光说,农业合作社如何发展,他们并没有可循的模式,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操作基本上属于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对于第三步“土地流转”的方式,他们内部也争论不休。

但是,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农业合作社找到一条可复制的模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