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6版: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姓餐饮 品位生活美食相伴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从国营饭店到品质餐桌
百姓餐饮 品位生活美食相伴

一座城市的饮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郑州人也从过去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到今天餐饮已变成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还记得曾经的“老三记”么,我们的餐饮往事,就从这里谈起吧。晚报记者 谢宽

最初的餐饮记忆

在郑州人的眼里,“老三记”的美味可一点也不比北京的“全聚德烤鸭”、西安的“老孙家泡馍”逊色,而郑州的餐饮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谓的郑州“老三记”,指的是“合记烩面”、“蔡记蒸饺”和“葛记焖饼”。这三家饭店在郑州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州人不管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朋,能够到“老三记”吃一顿,既满足了肚子,也挣足了面子。

这些早已刻印在老郑州人记忆中的美食品牌,在历史的变迁中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也见证了郑州饮食业的兴衰与沧桑,振兴与发展。城市的改造、行业的发展使这些老字号一次次地历经着变革,但始终继承发扬着中原饮食文化的光荣传统。

市民李玉玲女士今年68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郑州,一辈子从事饮食行业的她对于郑州餐饮行业的发展颇有感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出门吃饭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讲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过去出门吃饭都要用粮票,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饭菜的种类也仅限于一些家常菜。郑州市像样的饭店只有几家国营饭店,比如七一饭店、花园路饭店和福寿街饭店,但食客不多,饭馆里一般都是门庭冷落。”

经营者跟风之作

随着郑州这座商贸城浮出水面,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需求也提上了日程。

“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粤绣、花园、阳光等一批酒楼、酒店的诞生,郑州餐饮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萌芽,不过那个时候这些饭店接待的更多是公务用餐,私人宴会基本还处在停滞状态。”据郑州市餐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到了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逐渐走出家门,团圆、聚会纷纷在饭店里庆祝,不仅仅是中餐、西餐,包括火锅也是这几年最火的时段。

“特别是90年代后半时期,餐饮业开始火爆起来,大家请客吃饭成了日常见面打招呼的家常话。”市民张代令回忆。

不过,这些仅是昙花一现,眼前餐饮业的眼花缭乱让消费者有些迷惑,如何吃?怎么吃?消费者对餐饮的认识依然模糊,大家更多的原意“跟风”,比如说今天看到这家饭店很火,大家就会一窝蜂地跑去吃。如此一来,经营者同样跟风做起了“潮流餐饮”。一来二去,郑州便流行起了“一年吃倒一块牌子”的说法。

体现高品质生活

郑州,这座贯穿全国东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注定了要与餐饮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的街头巷尾,各种特色餐馆、异域美食、小吃大餐,诱惑着食客们的味蕾。

这一时期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家庭消费为代表的大众化餐饮市场和节假日市场不断扩大。在一份调查中显示,家庭日常私人消费在餐馆的消费比重中已占到80%,企业节假日市场的经营额较平日普遍增长20%以上。

市民杨先生是个自由职业者,典型的80后,工作闲暇之余的爱好就是和一群朋友吃遍郑州的大街小巷。“如今在郑州,日本料理、韩国料理、意大利菜等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甚至是燕鲍翅,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奢侈消费,如今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东西。”

杨先生说:“现在年轻人更多追求的是享受生活的方式,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有情调的氛围。吃,对于年轻人来说,早就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曾几何时,一个有关郑州餐饮扫描式的帖子也在网络上风靡一时,帖子中所含内容大到不同菜系、档次、代表饭店的位置,小到某种特色菜肴的分布,不失为一张详尽的郑州“餐饮地图”,而这位在网上灌水的老兄对郑州餐饮的熟悉程度也正是如今郑州人“会吃”的一种真实写照。

消费·印象 之 餐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