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4版:记者心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
现在含笑了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
现在含笑了吗?
崔新会噙满泪水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晚报读者 张翼飞 图

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

现在含笑了吗?

讲述人:张翼飞 晚报新闻中心摄影记者

2009年2月25日一大早,我在报社接到一位老先生的电话,他急着找我是为24日封面上我拍的题为《她谢谢大家啦》的小姑娘的特写。老先生被那双噙满泪水的大眼睛深深打动了,他说,好久没看到这样触动人心的新闻照片了。

太苦了,年幼的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家住新密的崔新会是个身世可怜的小女孩,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她两岁多时,一次母亲突然发病,把她放到炉子上烤,使她严重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0%。父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由于是深度烧伤,小新会肌肉萎缩,行走困难,形成残疾。为了给她治病,父亲外出打工,年迈的爷爷也到处给别人干活,挣点钱就抓紧给她治疗。但是新会的疾病必须做大手术,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手术费用无异于天文数字。所以,几年来,她接受的只是局部的处理,导致她走路只能一瘸一拐,稍不注意就会跌倒。

小新会很坚强,她坚持上学,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只是每天3公里的上学路程对她是严峻的考验,为了不迟到,她清晨6点多就出门,走一路,摔一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人和她的同学老师看了无不心疼,谁见了都会拉她一把。

小新会到郑州一家医院检查,医生说如果再不及时手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新会就会错过最后的康复机会,造成终身残疾,而手术费用起码4万元,她家里却连4000元都凑不出来了。

看到全家人都在为她犯愁,乖巧的小新会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如果我不在了,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媒体帮助下,她做了第一次手术

小新会有个远房亲戚在郑州工作,了解到小新会的悲惨命运,怀着最后的希望拨打了省会多家媒体的新闻热线。“不能让一个还有救的女孩永远站不起来”,省会的多家媒体同时动员起来,郑州晚报去了孙庆辉记者和我。当我们的车到了村口,村民放起了鞭炮,夹道欢迎,望着那些淳朴的面孔,那些期盼的眼神,我们被深深感染了,同时也感到一种神圣的责任感。

2月23日,小新会住进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各界都积极地伸出了援手……那双噙满泪水的大眼睛就是在大家慰问过程中,我在小新会的病床边拍到的;2月26日,小新会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一晃3年过去了,我很想知道,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如今是不是不再掉眼泪了,是不是经常露出灿烂的笑容,她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吧?衷心祝福她快快乐乐、健康成长!

新闻一等奖是这样出炉的

讲述人:马少钧

晚报县区新闻中心编辑

9年来,“新闻人”这三个字,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敏感的神经,催我上进,是新闻这个职业造就了我。

《黑夜解救被困苦力》的采访第一次让我深层次接触到了这个社会的边缘,四五十名民工被困新密大山,人身失去了自由,福建青年范明荧冒死跑出大山求救,我帮助报警,并带领公安民警解救了这些落难的“包身工”,省长震惊,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没能“看住”范明荧伤痕累累的生命,我泪流满面,无助,无奈……

六一儿童节,心力交瘁的妈妈焦燕抱着脑瘫儿打开煤气罐……尽管我和众多好心人提供了种种帮助,但是大家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我黯然神伤的同时,也结交了一批有强烈责任感同情心的好人。他们让我感到,这个社会热血沸腾的好人有很多。

记得两年前一个初秋的夜晚,登封驻县记者袁建龙给我打来电话:“马老师,我采访了一个站在窗外听课20多天的6岁小女孩的事情,可是我压力很大。”

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进城农民工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的教育权不平等。农民工和城里人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平等待遇,这是一个无法跨越的无形门槛。面对纷至沓来的说情人说情电话,记者犹豫不定,我不停地打电话给他鼓劲,指导他的写作角度,600多字的报道终于见诸报端。第二天,这条新闻就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的栏目,也登上国内100多家大小网站的头条,各种跟帖评论滚滚而来,几十家媒体蜂拥而至来到登封。

事情最终有了结果,报道也获得了当年的“赵超构新闻一等奖”。尽管存在的问题很多,还远没结束,但让我们欣喜的是,人们开始觉悟、关心、行动了。

进步,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推动社会进步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弘扬社会主旋律,助推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始终在路上。

偏僻山村的群众最可爱

讲述人:周炜卿

晚报县区新闻中心记者

巩义北庄村有史以来就缺水,千百年来那里的人们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不停地与大自然抗争。

现任党支部书记杨小周带领全村人用了近3年时间打通了一条长886米、宽2.5米、高2米的穿山隧道。当清澈的山泉源源不断地从大山那面涌来的那一刻,北庄村男女老少没有欢呼雀跃,他们都哭了,有的人哭出声来。

我是走进大山深处北庄村的第一个新闻记者,对挖掘穿山隧道整个过程都进行了全方位关注。我只是做了一个新闻记者分内的事情,可那里的群众却敲锣打鼓送牌匾到报社,并且授予我为“北庄村荣誉村民”,我把这个“特殊的村民”一直当做荣耀。它会激励我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我和刘阿姨成了“忘年交”

讲述人:张勤

晚报新闻中心记者

结识刘阿姨,起初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她是《郑州晚报》的老读者了。每年必订阅晚报,积极参加晚报组织的各项活动。郑州晚报组织读者赴少林寺,她戴着小红帽,举着小红旗,俨然一个导游;郑州地铁站点开工前,晚报组织读者与即将拆掉的地铁站附近建筑物合影,她立即报名,带着小外孙女留下了宝贵的照片;晚报开展“我和二七塔”征文活动,她连夜写稿到凌晨两三点钟,讲述自己和二七塔的故事。  

退休前,刘阿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喜欢写点文章。写完后总是发过来让我看看,帮她修改。现在,我们已经成了忘年交。

晚报就是我的大家庭

讲述人:王菁

晚报新闻中心记者

2003年,我刚来晚报第一个月在财经部,采写了一篇日本某名牌电器接连出现故障市民要投诉的稿子,那时自己写完见报后觉得可骄傲啊。但事后没几天,该品牌中国区总代理就找过来要投诉我,而当时我采访的市民被该代理商“做通”工作后,立马全盘改“口供”,并指责我凭空捏造,信口雌黄,那时缺乏经验的我真是百口莫辩。

随即该品牌厂商带着中国律师来晚报找我,就在我不知所措时,财经部的同事们集体出来保护我,很快将此事处理化无,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动。通过这件事,我也知道了做记者无论何时都要先学会保护自己。

说实话,在同城媒体之中,晚报的工资绝对不是最高的,但胜在这个团队温暖的氛围。之所以坚守下来,是因为这里是我热爱的大家庭。

这个老大爷,“喜欢”帮人换零钱

讲述人:李雪

晚报新闻中心记者

那年深冬,在一个公交车站看到了王大爷,他手里拿着一个牌子,上面用粉笔写着换零钱。因为天冷,大爷的鼻子头冻得通红,不时擦擦鼻涕,跺跺脚。

出于新闻人的敏感,我采访了他。

“坐公交车不是老有人没带零钱吗,我带了500块1元的纸钞,谁要是没零钱了,我给负责换换。”王大爷从兜里掏出来用橡皮筋捆着的“1元零币”让我看。

大爷每天给别人说好话,靠真诚打动了银行、看车人、修车人,换来了零钱。

不光是换零钱,他还自己花钱买蔬菜种子,发给棉纺厂社区的居民,教大家如何在楼顶、阳台种菜。春节到了,他又拿着从银行兑换出来的崭新票子给大伙换旧钱。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平时,他收集各种有趣和实用的新闻信息,做成黑板报、地报在五一公园免费展览。当然多数是从晚报上摘录的。

大爷说, 他乐于奉献,给别人带来方便,自己也活得有价值。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280258 2011-05-31 00:00:00 二 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BR/>现在含笑了吗?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