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0版:背后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爱延续
我们永远是一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爱延续
我们永远是一家
诠释爱的力量

让爱延续

我们永远是一家

讲述人:蒋晓蕾

晚报健康部记者

如果从前,美丽只是一滴;那么现在,我们让它汇聚。

如果从前,爱心只是一片;那么现在,我们让它蔓延。

我们也许未曾谋面,也许不曾相识,但我们有着相同的肤色,相同的语言,相同的种族,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有爱就有阳光

2002年,在一场大火中,为了营救婆家的小侄女,年仅22岁的四川女孩刘美琴面目全非。

2003年,丈夫丢下了曾经“至死不渝”的承诺一走了之,他想早点摆脱这个“丑八怪”。使得伤病中的刘美琴更加无助、彷徨。

更令人着急的是,由于救助的是自家小侄女,刘美琴的行为并未被认定成见义勇为,刘美琴只拿到了还是特批的最低保障金100多元,但这些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对于需要十几万高额医疗费用的刘美琴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后来,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2010年3月,她从四川来到了河南,并找到郑州晚报请求援助。

当本报对她的事迹了解后,在报道中给予肯定的同时还积极呼吁医院来帮助这位新时代的女英雄。好人有好报,在这样一则报道发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郑州华山医院打来电话说愿意免费为她治疗,在整形专家张东旭、张喜兰主任亲自为其进行疤痕性鼻部再造整形术和疤痕性小口开大术,取得成功后,又为她采取游离植皮的手术方法,进行了疤痕性眼睑外翻畸形矫正术。手术之后刘美琴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闭眼睡觉了,当她嘴巴张开吃着苹果的时候,眼里流露出久违的幸福。

其实,在刘美琴事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热心人,他叫张守道,当时是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在校学生,在偶然得知刘美琴的情况后,坚持给她写了6年的信,在鼓励、安慰她的同时,还省吃俭用,用自己的生活费支援着美琴。

爱,是没有界限的,在通过本报报道了解到张守道6年来默默资助毁容川妹子刘美琴的事迹后,河南警察学院24名女生从张守道手中接过照料刘美琴的“爱心棒”,每天轮流去医院照顾她。

前不久,爱心企业家牛秋林听说刘美琴的故事后,主动找到张守道,他表示愿意让刘美琴到自己的建材公司做仓库保管员。但刘美琴却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去帮助更多自己能帮助的人,让爱,在更多的人身上传递……

把你的心我的心

串一个同心圆

讲述人:董丽敏

晚报健康部记者

“时间如白驹过隙,恍然之间,我们和晚报社之间已经交往多年了。这些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那次《专家栏目》的推出报道,一个消息挽救了一条性命的事情。”回忆起这些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和晚报社之间的交往,医院党办主任王新民很是感慨。

一条消息挽救一条性命

“请问您是石海莉主任吗?我在昨天的《郑州晚报》上,看到对心内科主任医师石海莉主任的报道,请问我父亲的这个病,能救吗?”2009年的一天,正在门诊上班的石大夫,忽然接到一名女士打来的电话,原来,该女士的父亲一直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今天,突然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昨天晚报上刚登出了石大夫的事情 ,王女士就急忙拨通了石大夫的手机号。

经过简单地询问,石大夫建议病人马上到医院诊治。病人到医院后,石大夫马上给病人做了诊治,确定病人是急性心肌梗塞,她带领工作人员马上投入救治,因为救治及时,病人在生死关头捡回了一条性命。

“多亏了《郑州晚报》呀,如果你们没有登出这个消息,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联系上石大夫,这么快就得以救治呢?”病人家属怀着感激之情,来到晚报社,再三表示感谢。

“一条消息挽救了一条性命。”第二天,这件事见诸报端,这则新闻登出后,立马引起了社会轰动,石大夫紧急救治的感人故事一时间被传为佳话,而这个小消息,就像一个同心圆,把患者的心和医院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作为《郑州晚报》的一名普通客户,我们单位和报社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但就是在这种平凡的交往中,晚报社的工作人员,以他们的热诚和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建民说。

“为了跟我们更好地沟通,记者曾多次不惜劳苦地过来,而在沟通的过程中,还处处为我们着想,有时候,很多好的创意就是在和记者的沟通中产生的。”王主任说,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和记者杨东方约好下午见面谈一下稿件的事情,但是,没想到,本来上午还好好的天,下午却突然下起了暴雨。“可能他不会来了吧。”王主任这样想着,刚好,卫生局通知单位临时开会,他就连忙赶了过去。

当他忙完回到单位的时候,却意外地看到了记者正等在那里。“我听办公室的同志说 ,你去开会了,为了不打扰你,我就先等着了。”王主任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而就是这次,他们经过长时间地交谈,确立了几个很有意义的宣传点子,其中的一个宣传“郑州市中心医院‘张褒佳式好医生’风采录”的策划,当年,在社会和同行中,都受到了好评和高度的赞扬。

“作为一名记者,面对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面对客户,我们有时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是,每当看到很多患者因为我们的宣传活动,而得以救治,因为我们的创意,优秀的宣传引起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的心就洋溢着高兴之情。”杨东方说,“为了广大的读者,我们愿意快乐而辛勤地工作,用一个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在路上’。”

和懂行的团队合作很开心

讲述人:黄勇

深航假期

初识晚报是2010年,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机构,似乎已经习惯了和媒体的交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已经从一个新闻机构变成了商业机构,媒体的工作人员沟通无外乎广告费的投放,版面的多少大小,等等,简单的寒暄后直接进入主题,谈价格、确定版面再到签合同,这已经成了旅游行业从业机构和媒体交往的固定套路,这是我和晚报的旅游版团队的第一次接触。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首先惊讶于晚报的阵容,不再是套路中的业务人员,而是集旅游策划、文字编辑、图文编辑的整个团队,而且我们的沟通也没有了以往的套路,而是就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动态进行了翔实的沟通,以往的媒体似乎已经走入了一个怪圈,主管业务的只管与客户的沟通,办公室里的编辑只管做自己喜欢的旅游主题,行业发展、行业动态、从业人员,甚至主题活动的沟通都基本没有,晚报团队的到来多少让我们这些从业人员有些受宠若惊。

第一次的沟通时间过得很快,旅游行业的变化应该说始于2010年,异地的旅游业巨头开始高调进入河南市场,河南市场在沉寂了多年后再次掀起了风波,出乎我的意料是晚报的旅游团队对市场的敏锐居然并不比我们这些业内人士差,洞察了旅游业界的前期暗潮,并在随后的逐鹿中原系列报道中进行了旅游界少有的深度报道。

晚报的旅游团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一群媒体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广告沟通,而是在关注业界的变化和动态,从以往的简单报道到深度的分析和预测,晚报的旅游团队似乎已经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作为旅游界的从业人员,我似乎已经看惯了不痛不痒的旅游新闻和媒体旅游推荐,但从晚报的旅游团队我看到了变化,而这样的团队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同时又有些许担心。我能看到更多的行业信息和资料,也能看到媒体的监督,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媒体应该完成的重任。

我作为一个算不上资深的旅游人士,不能说是行家,但是我有很多的见闻和经验,通过和晚报团队的沟通我希望能有个平台把我的经验和旅游意见推荐出去,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话题,于是也就有了类似“小马带您游新疆”这样的旅游专题,我不好预测这样专题的效果,但是随后的新疆旅游专列基本没有不知道我们的新疆导游小马的,类似这样的成功经验我更希望能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晚报旅游团队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真心希望晚报团队能秉承这样的风格,更多地增加深度分析和引导性的旅游介绍,作为旅游从业人员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有深度的媒体,真心希望晚报旅游版能越做越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280555 2011-05-31 00:00:00 二 让爱延续<BR/>我们永远是一家KeywordPh诠释爱的力量